美丽的茶城信阳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秀美的山水,更是因为它独特风味的美食而闻名,被誉为“河南最会吃的地方”。信阳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鄂豫皖三省交界,又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之间,东西经济结合部。是南北两大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交流、融合之地。正是因为这个复杂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信阳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在饮食上面更是博采众长。
麻里贡馓
馓子是用面粉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炸制食品,色黄,酥脆,味香可口,是信阳的民间风味小吃。信阳各地制作的馓子以淮滨县(赵集)麻里制作的馓子最有代表性。早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赵集)麻里制作的馓子就因色泽金黄,形如盘丝,香酥可口被列为“贡品”。因此,(赵集)麻里制作的馓子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贡酥”。现在一般叫 “麻里贡馓”。
据传,信阳淮滨县的“麻里贡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淮滨人孙叔敖出任楚庄王令尹,在期思一带兴修水利,消除水患,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当地有一位老人用极细的面粉,加入少许盐和水,搓成细条,组成一束,然后扭成环形,放到油锅里炸熟,送给孙叔敖品尝,以表心意。孙叔敖品尝后,感到既焦脆又爽口,非常好吃,便把老人请来传授技艺。因炸熟的面条呈扇形有序排列,就将这种炸制食品称作馓子。于是,馓子很快在楚国境内传开,一直流传至今。 “将白矾、盐、碱放入盆内,兑入清水(天热用凉水),溶化后将面粉放入拌匀,和成柔软光滑的面块,盖上湿布。大概20分钟后,在面块上抹一层油,放在面板上,切成粗条,搓成直径1厘米的面条,从头到尾分层放入盆里,并且层层刷油。将面条的一头放在左手的虎口处,在四个指头上缠上10圈,掐断,把手两边的面条按扁后,右手插进去,将面条拉的大概20厘米长,再用一双筷子撑住两边(按扁的地方),脱开手,放入九成热的油锅中,炸得面条成微黄色,然后抽出筷子,直到炸成柿黄色,捞出就成了。”街边一位做了近8年馓子的老太太说“不光老年人喜欢吃,小孩子也喜欢,他们都经常买我做的馓子,说嚼起来又香又脆。”
油酥火烧
“油酥火烧”又叫“香酥饼”,“千层饼”,是用面粉和油,加香油、葱花、食盐等烤制的一种食品,用铁鏊烙制加火烧而成。其制作工艺独特,操作方法古老,风味别具一格。油酥火烧始创于明代,到清咸丰年油酥火烧被列入汝州府12美食之一。清光绪年间,息县烙制油酥火烧的有很多家,但只有熟食世家熊明德,在名师蔡安仁的指教下制作的油酥火烧,味美艺精,久负盛名。1942年,熊明德带徒传艺,城关镇的彭增仁拜师求学,技艺超前,驰名中州。
相传,清末大学士、商城人周祖培每年回家省亲路过息县时,不但要品尝,而且在回京时,还要带一些献给慈禧和皇上品尝。据说,慈禧非常爱吃“油酥火烧”。当时河南巡抚李鹤年,每年秋后都要到息县品尝油酥火烧。“千层饼”就是李鹤年给起的名字。1983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食指南》一书中,对油酥火烧的特点描述为:“外形椭圆,细丝盘烧,色泽鲜艳,拿手即碎,酥脆香甜,十分可口”。遗憾的是,由于油酥火烧制作成本和技艺要求高,制作油酥火烧的店铺越来越少。
息县香稻丸
在唐代,息县夏庄有个姓肖的青年人,曾经假设:如果吃一顿饭管一天或几天不饿该有多好!于是这位姓肖的青年人立志到南国取种。青年人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百日之后来到天涯海角,看到了遍地的好庄稼,但是想要找的良种却一粒不见。青年人不灰心气馁,坚持等了七天七夜,终于钱绝粮断。当青年人正要转回时,庄稼林里突然走出一个银发老人,青年人向老人说明来意。银发老人听了十分感动,便赠与了一袋东西。这青年接过一看,是金灿灿的稻种。回到家乡,青年人种下了老人的种子,秋后满坡飘香,此稻子就是后来的香稻丸。
息县香稻丸又称珍珠玉,形状呈椭圆形,色泽洁白,如珍珠闪闪发光,味道鲜美异常。曾为“贡米”。素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家做饭香四邻 ,一盅香酒香满桌”的盛称。据民间传说,清朝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这种香稻丸熬的粥,称之为“珍珠汤”。宫廷里采用香稻丸酿造的酒,名曰:“珍珠玉液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