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乳白色的船舶静静地停留在饶平县柘林港湾。当地人说,这是来自台湾的渔船,里面满载着青斑鱼准备从这里上岸销往各地。“除台湾外,浙江、粤西等地的船只也时常出入柘林港,和当地渔民进行水产品贸易。”一位姓李的村民说。
和台湾等地的这段海上贸易之路,绵延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柘林港位于广东最东部,东距厦门94海里,台湾高雄160海里;西距香港198海里,南距南澳8海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粤东第一门户,自古就有“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之称。
“据地方志记载,柘林的海上贸易,自隋朝就开始,至宋朝始盛。”年届八旬、长期从事饶平县志研究的张松乐告诉记者。他说,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湾内水域阔、水流平稳,周围又有旗头山、马头山等屏障,柘林成一天然避风良港,是船舶理想的停靠地,由此也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地方贸易盛极一时。《广东通志》写道:“柘林乃南澳海道门户,番舶自福建趋广皆由此入澳。”据明顾祖禹《方舆纪要·饶平大尖峰》载:“柘林澳在其南,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潮州志·商业》也载:“海运既兴,如柘林……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于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可惜明、清初期,随着海禁的施行,柘林港一度陷入萧条。
“但海禁解除后,柘林港又很快繁荣起来,到了清雍正年间,这里的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张松乐笑着说。
“清雍正二年,复设潮州运同,对出海船舶进行编号并设标志,福建的为青头船,咱们潮州的就是红头船,从此,柘林港越来越昌盛,直至1860年汕头开埠前夕,才逐渐被代替。”饶平县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张道济补充道。
史料记载,当时港内常泊着数百艘南来北往的船只,仅当地商民们自建的红头船就有三百余艘,通航国内广州、上海、天津及海外吕宋、安南、暹罗等。南来北往的船只,把陶瓷、蔗糖及其他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外地,又运回大米、布匹、煤油等。
海运业的繁荣,带旺了柘林的商贸业和人气。历史的书页鲜活地记载着当时风樯麟集、商贾如云的盛况——岸上开设行铺货栈一百多家,形成一条南北走向、全长约一公里的商业街。外地客居柘林谋生办商务开商行的人日益增多,全盛时期人口达2万余人,有百家姓之称。“听老辈人讲,当年还有一些阿拉伯人,死后的墓也葬在这里。”张松乐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妈祖生”,竟请了23台戏同时演出,其间船舶一艘接着一艘,船桅如林,人们可步行往来,从岸上到西澳岛,形成约2公里的海上浮桥!
历史的烟云仍真切可感,时光的足迹早已跨越数百年。11月的一天上午,汽车广播里正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信息。在柘林镇宣委李雪华的陪同下,我们前往探访古书记载中的古渡口。走过元代留存下来的镇风古塔,走上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李雪华边走边告诉我们,前一阵子陪潮州古陶瓷研究专家李炳炎先生来时,他一路走一路看,竟在这小路上捡到不少九村的古瓷片。“这条路我们天天在这走,都没什么发现,可他们专家就是不一样 。”九村离这里近百公里,是古代外销青花瓷主要生产基地。古代的陶瓷,便是从这一古道,源源不断运往阿拉伯等国家地区。
一阵凉爽的风吹来,不觉已到了高处,两块巨石挡在道路一侧,其中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闽广达观”四个大字,颇有气势,可惜由于风雨相吹,石头在中间已生出长长的裂缝,把“达”字隔开。大石上距离我们头顶一米多高的地方有两个内凹的方框,李雪华介绍说,这就是当年的关卡。
望下去,是田地,以及一排排的房子,“这边是柘林镇的,这边是所城的。再下去就是海了。天气好时,在这里是能看见海的。”
沧海桑田,昔日的海上交流贸易之路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铺展开来。“实际上,这么多年,饶平与外界特别是日本、韩国、台湾、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一直十分活跃。如饶平的陶瓷,目前已销往80多个国家,包括中东、欧美等。”饶平县经信局副局长杨向东告诉记者。而在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写的文章《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中,更可见人们对这昔日古港的新期盼,先生写道:“我于本年二月三日(元宵前三日)至饶平柘林考察,由该镇穿过宋百雀寺古刹,又登元至正癸已的镇风塔,在风吹岭雷震关上,凭吊石碣遗迹,低徊者久之……现在,三百门港正在开发……回顾海上活动的历史故事,发思古之幽情,令人神往。”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梧桐子主页 网络营销词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