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校也在发生着改变,与时俱进是不变的发展之路。武功县虽然是个小地方,但一样会遵循发展的规则。
社学明弘治六年(1493)知县宋学通倡建,在全县十五里中各设立社学一处,系官民合办。延聘当地儒生为师,凡附近平民子弟均可入学。学有所成,也可补入县学取得生员资格,但为数很少。社学地址,一般是在里社就近的寺庙古刹等公地上。
明代各里的社学地址如下:
在城里,在儒学署西。
义学分官办和民办。嘉庆十四年,知县张树勋改有邰书院为有邰义学,后迁至城内南街,修建讲堂、斋房、号舍等。光绪元年,知县陈尔茀重修。咸丰、同治年间,各里社学逐渐变为义学,经费除官府拨款一部分,主要靠学田、地租及富商大房募捐。延聘当地儒生为塾师,招收地方15岁以下子弟学习。由于多种原因,有些义学时办时停,清末渐废。
私塾是明、清时期初级教育的主要形式。清末县境内私塾几乎村村都有,其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地方集资,延聘塾师,利用祠、庙开办,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名左右,以贫寒子弟为对象;二是少数富庶之家,延师开馆,教授本家子弟;三是塾师个人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