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东港口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这里的港与海交界处,尤如人之喉咙,故当地人也称港喉。环望四周:向南是大海苍茫,水天一色。天朗气清时,海面风平浪静,碧波粼粼,柔情万种;近处海鸥戏栖,远处船只点点。天气转恶,则涛声怒吼,巨浪滔天,势不可挡,蔚为壮观;北面溪水悠悠,日夕淌流,蜿蜓入海。对岸东面山上,烟墩矗立,挂有灯塔,是发布风球信号和渔船归帆的标志物;向西,随海之边缘远远望去,白沙灿灿,树木青翠,海浪逐拍沙滩激起的浪花,此起彼伏,尤如一条滚动的长龙。
湖东的风景主要集中于港口及附近海面上。
多姿怪石成奇景
湖东藉军旅作家刘汉升先生在其《湖之东方》一书中曾描述道:“湖东港口有它的特点:一是出海口处特小,就像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夺得这条咽喉,谁就夺得进出口的生命线;二是出海口礁石多,且十分奇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港口之石,是湖东人常看常新的风景。
奇礁异石,耸峙沙滩,兀立水湄,砥柱浪间,千姿百态,尽入眼帘。灰白的,浅绿的,棕红的,褚黑的……五彩缤纷,仿佛一颗颗上古遗珠。
石的命名颇有文人气息。如绿映三洲、仙人问路、龙王吸水、迎客青松、熊猫宝石、通海石井、包尖石、害羞石、望海石、印章石,等等,光闻其名就让人浮想联翩。
沙滩之石,或独自卧立,或聚成一簇,竞相争雄;或旁逸斜出,散而不乱;或孤峰突起,伟岸超拔。“观海石”上下浑圆,卓然独立,站立其上,那海的壮阔之美,让人心旌摇荡。“前景可佳”石气势雄伟,凭高御风,雄视波澜,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两处石刻,皆出澳门书法家连家生先生之手,字迹凝重古拙,苍劲有力。近年来,湖东有识人士邀请国内名家惠赐墨宝,利用这里天然的石群,勒石刻字,以增文化品位。不久将来,这里可望成为一座可观的碑林。
沙滩之石,当数石屋最吸引人的眼光。
在港口沙滩,三块巨石组成一天然石屋,左右两块拔地而起,上面一石横架。屋内是几平方米的空旷地,地形斜平,靠海处稍低,能容四人同卧。
更妙的是这里还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师徒四人的造型。传说他们西天取经路经此地,被这里瑰丽的风景所陶醉,点石化身,日夜厮守。可惜的是该处景观已受到人为的破坏。
海中之石也别有一番情趣。有的傲然兀立,有的似埼欲斜,有的如剑如戟,有的如枪如帆,有的如龟如鲸,有的如莲如仙,有的如亭如盖,一尊尊静穆如远古的群雕,线条粗犷,古朴苍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见一斑。
如果是湖东人陪你踏浪赏石,他必定会向你吟出下面的句子:
上尖下尖,猪头向天;
浮水铁砧,狮象把水口。
“上尖下尖”在出海口南边海面上,石头之上有一根像铁尖似的石头,直指蓝天,在这根石头的旁边还有根被海水所淹的笔直石头,“上尖下尖”组合成一幅几何图案。
在港口处,有一块长方形的有棱有角巨石,四边如刀削,上面平滑,就像一块巨大的“铁砧”,故名“浮水铁砧”。
“浮水铁砧”的东南侧,港喉急流之中,有一个浑圆的巨石,头露水面,面向大海,大耳耷拉,如仰天傻笑的猪头,故名“猪头向天”。
“猪头向天”的西南侧出港口处,一处如大象汲水的礁石与似跳跃狮子的礁石,两头斜靠,被形容为“狮象把水口”。
在水流湍急的港口中间,有一块神奇礁石,当地渔民叫“娘仔石”,它如高贵而娇羞姑娘。据传说,自古以来,当地船只凡经过此处,必须小心翼翼,祈求船头千万不能与之碰撞,否则乃是不祥之兆。万一不慎触之,回头必拜,以求化解。
在“娘仔石”附近,有一卧水巨石,石面刻着一行大字——“海贼死于此石下”。字迹随潮退而显,刚劲有力,清晰可辨。据老辈人说,当年倭寇进犯湖东,当地人民奋起反击,将逃窜入海上的倭寇斩于此石下,为纪念此次大捷,有人在此勒石刻字。
百年烟墩
站在港口东面山上的烟墩四下眺望,东边是美丽的后海,绿树、白沙、黑石构成一幅海边山水画;往南是苍茫的南海,涛声阵阵;往西是湖东出海口和弯月形的前海;往北则是海湾、墟镇构成一幅南海渔村风情画卷。
看到了古烟墩,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烽火台。
明朝年间,倭寇经常侵扰沿海一带。“倭寇”,即日本海盗。他们原来大多是日本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朝武士,战争失败后逃入海中,明初实行海禁,他们先在海上进行走私贩私,后来沦落成杀人、抢掠的海盗。这些倭寇与国内的盗寇相勾结,杀人越货,横行我国东南沿海,造成生灵涂炭。海陆也不能幸免。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碣石设卫,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卫城。碣石卫城隶属于广东都指挥使司,下辖9所。城内设上、中、下、左、右5所,外设甲子、捷胜、平海(今惠东)和海丰4所。统领旗军5600员。并兴建甲子、捷胜、平海所城以及各城营舍、墩台等军事设施数十座。湖东烟墩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迄今十二湖木麻黄林处,还遗有三座大炮台。湖东烟墩与东面甲子所镇贼山,南面碣石田尾山两处烟墩遥相呼应,一有倭寇来犯,烟墩便是三地驻兵放狼烟通报敌情之站。
明清两代湖东是军事防守的重要据点,乾隆十年《陆丰县志》的县治全图中湖东就有五个军事防守的重点,分别是三洲炮台、湖东汛、湖东西台、海甲场、湖东东台。据记载,康熙年间驻守湖东的军事要点和兵员为东西台讯,系冲要陆讯,把总1员,步战手兵23名;三洲墩,系险要水讯,守兵3名;海甲山墩,系边海要讯,守兵3名;湖东东台,系边海要讯,守兵3名;湖东港,系僻险水讯,千总1员,外委千总1员,兵130名,配驾战船4艘。
湖东烟墩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曾多次坍塌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其墙壁厚度足有80公分,历经风雨沧桑,仍巍峨耸立。
开埠标志关帝庙
港口前的关帝庙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一天井,双龙戏珠于屋顶,雕梁画栋于屋内,工艺精美,独具潮汕建筑神韵。
庙前的一尊铜铸关羽塑像,栩栩如生。马蹄前扬的骏马,迎风嘶鸣,胯上的关羽,束帽披衣,一手勒僵,一手执着偃月长刀,双目如炬,威风凛凛,守卫着港口。
走进关帝庙大门,走廊一侧嵌着一幅“风雨竹”画,画中暗藏一首诗,相传是关羽借物咏志留下来的不朽诗篇。风雨竹图有劲竹两丛,左边一株,诗曰: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由于这一丛劲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一般,因此,名叫“风竹”。右边一丛,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因其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之状,因此名为“雨竹”。风雨竹以诗言志,以画藏诗,竹、字、诗浑然一体,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特别是画中隐喻的故事。传说,关羽身居曹营十二年,虽受曹操格外器重,但仍时时挂念刘备,因此,画《风雨竹》,以竹之气节载忠义之精魂。关羽在历史上由人到神、由神至帝、由帝至圣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忠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羽追随刘备打江山,以其“忠义”和“诚信”被后人树为道德楷模。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历代皇帝给予多次封赠,关羽开始由人及神,乃至天上的大帝。迨至清代,关羽更是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凡省、府、县必配文武两庙。文庙祀孔子,武庙祀关羽。
湖东是个渔业镇,人口主要分海上渔民和陆上居民两类。陆上居民以商人、盐民为主。渔业、盐业和商业构成了湖东的三大支柱产业。海上渔民信仰海神妈祖,陆上居民信仰财神关帝君。
早在4000多年前,湖东已有先民在海上渔猎,繁衍生息。宋末元初,元军挥师江南,大批闽人带来了当地的妈祖信仰,海陆大地始有妈祖庙宇。明朝初年,碣石设卫,地处海防要塞的湖东随之成为军事重镇,外来人口骤增,墟集开始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湖东出现的天后妈祖庙和关帝君庙,分别成了湖东立港开埠的最早标志。
清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开设乌坎海关总口,为广东七大海关总口之一,辖神前、甲子、碣石、汕尾、平海、墩头等海关正税口及湖东、长沙、鲘门、稔山、靖海等海关挂号口。这一时期的湖东港口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期。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记载,湖东是陆丰全县13个繁荣的墟市之一,与甲子、碣石构成了陆丰东南的三个港口和三个渔业大镇。外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至沓来,这些初来乍到游走天下闯荡江湖的人们,需要彼此互相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喜欢仿照桃园结义成异族兄弟,而关羽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他们的精神基础。商人供奉关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倡导诚信守义的职业道德,商人相信,关羽是一位能够保佑财源广进的财富之神。所以后来,市井百业争相供奉关公为本行的开山祖师和保护神。例如,关羽年轻时曾以贩卖豆腐为生,早年还以打铁为业,喜读《春秋》,还有理发、屠宰、刀剪铺,因为工具是刀,而关羽的兵器就是青龙大刀。所以,这些行业都尊他为神师爷。
湖东关帝庙始建于明,兴盛于清,历经多次重修。原庙宇于文革期间遭毁坏,但邑人每个农历五月十三帝公诞辰日,仍来朝拜,以求渔船出海平安。2006年,在镇内热心人士的牵头下,集资在原址重修庙宇。
关帝庙前厅堂上的“伽蓝菩萨”牌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佟韦先生题写。雄浑而沉穆的墨迹为该庙增添了光彩。

1959年在港口西海岸关帝庙西侧的沙滩上,出土了一块明朝崇祯十三(1640)年的《院道府县禁革报单》石碑。该碑为石灰岩石勒刻而成,碑面粗糙斑驳,字迹模糊。碑身高182厘米,宽74厘米,厚20厘米,重约1000公斤。经辨识,碑文共有104字,公文格式,楷书,字字工整有力,刻工精巧细致。文曰:
奉院准呈为贫民困极,不已号控乞电苦情怜批。惠州府给示禁革通行知照急救倒县,以保家命事批。岭东道速与查处禁革报行。府发:县给示勒碑不许水陆哨兵巡驿弓兵势棍人等籍称报单弃捣渔民永垂。

 

wm23I0XQD7FX(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