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酒业发展史1

家乡区县: 湖北省云梦县

枝江烧春 “百年老字号”,研究酒历史,不可不说酒器,而谈酒器又必谈陶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春秋早期青铜器时代枝江出土的铜方壶,便先秦时贵族们盛酒之器。铜方壶呈方颈椭园形,方圆足,两侧附耳环且对称,器表通体装饰典雅。史料载:“壶,酒器也。”这充分说明春秋早期枝江人已掌握了酿酒技术。

     枝江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因“长江自此分枝”而得名。这里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叫江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称“小汉口”。

      明清时代是枝江酿酒较为发达的时期。那时,枝江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贸经济优势,特别是沿江通都大邑和重要集镇,多以工商贸易为主。商业贸易与地方手工业的发展推动着古老的商业进程。当时的江口镇已发展成商贸集场,手工业特别兴盛,酿酒业也极为繁荣,“江口所制烧春酒,味佳且有名”。“烧春酒”便是如今枝江大曲的前身。枝江的历史资料中,有很多“颂酒”诗文。如《枝江县志》载的郑师谦“落落孤踪末肯除,偕君登眺酒盈缸。”刘国仕的“古刹临江口,空潭落照斜。月明辉驿路,风静稳鱼舶。地僻僧能韵,村半酒可赊。”张问陶的“举酒邀三老,攻诗累百年。”等等都无不蕴含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

     清嘉庆22年(1817年),毗邻的松滋县马峪河陈二口村一位为人谦和的秀才张元楠,相中了江口这块贾商云集的圣地。他携家在江口开设酿酒糟坊,取名“谦泰吉”,意即谦和、福泰、吉祥,专门酿造高梁白酒,又称“堆花烧酒”。据清光绪10年《楚州府志》载:“今荆郡枝江县烧春甚佳。”此后,江口满街兴办酒糟坊,枝江烧酒名冠荆楚。史料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翰林学士雷以栋回乡省亲,品尝江口“烧春”后赞不绝口:“此酒比贡酒还胜一筹,真乃况世佳酿。”当即挥笔泼墨写下“谦泰吉”三个大字。张元楠为表谢意给雷以栋赠酒四坛。后来雷将其中一坛转送皇上,皇帝尝后夸“烧春,好酒”。从此,湖北每年精选上等好酒“进贡”皇上的,都是“枝江烧春酒”。

      1927年,“谦泰古”生意越做越大,不仅门庭若市,而且名声远扬。有一则当年广告词佐证:“选聘技师,精心酿造。桔精玫瑰,醉上香蕉。酝酿福寿,提精醒脑。虎骨加皮,追风活效。堆花烧酒,薄利多销。交换货物,特别公道。招待客气,不欺老少。诸尝试之,方知微妙。”这也称得上是枝江大曲前身最早的广告,集酿造技艺、品酒要决、品牌质量、经营之道为一体。

世事沧桑,万年传奇。谦泰吉糟坊酿出的烧春酒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演变,后来取名枝江小曲,枝江大曲,独特的烧春酒酿造技术就一直延续下来。因烧春酒成为“贡酒”之后,在江口又先后出现了“郑东记”、“陈记兴”、“周林记”,“田顺兴”等十几家糟坊,使千年古镇江口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十里长城,十里酒香”的酒镇。

     1950年至1957年,在“三大改造”中,原“谦泰吉”、“郑东记”、“陈永兴”、“周林记”、“田顺兴”等5家酒糟坊先后被国家赎买而组成了全县第一家“国字号”企业即地方国营枝江酒厂。1954年,枝江酒厂引进四川小曲酒的生产技术,对枝江小曲酒的工艺进行了改进,枝江小曲因秉承了烧春酒的配方,加上引进的新工艺,使枝江小曲的名气越来越大。1965年,枝江酒厂用红粮酿出的50度白酒,其出酒率达62.1%以上,被湖北省的酿酒专家们视为一个奇迹,枝江酒厂被评为一类酒厂,枝江小曲被定为一类产品。

1975年,继枝江小曲瓶装酒后,又生产出了枝江大曲瓶装酒,使酒业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广采民间酿酒秘方和传统绝技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工艺进行生产,使酒的品质产生了飞跃,枝江大曲酒连续夺取1981年~1983年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三连冠之后,又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其产量逐年成倍上升。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行文认定枝江酒厂为全国米香型白酒生产厂家,指定枝江小曲酒送京参与制定部级优质米香型白酒标准。1984年,“枝江大曲”、“枝江小曲”首次以湖北名酒的身份,进入北京中南海。

    

 

小新新520(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