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桃源,魅力民和。誉冠之名,何其美哉!
正是有了湟水河的孕育,才有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和万亩桃园。每年谷雨之后的四月下旬,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垣上桃花竞相开放,馨香四溢,加上金黄的油菜花,翠绿的麦田,颇有一番世外桃园的景象。
自川口镇东下四十里,便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允吾(读铅牙)县治所下川口村。最早居住的先民是羌族的先零羌部落一支,“允吾”为羌语,本意即“下川”。据青海古藏语专家吴均先生考究,认为“允吾”一词是羌语地名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后更汉语地名为“下川口”。又因当时的地理形势,下川口位于隆治沟沟口子,与马场垣(古廉川)和巴州沟口即上川口相对应,因而称为下川口了。
下川口为西汉金城郡允吾县治所。《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金城郡置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81年)。初置金城郡时为六县,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陆续设置包括允吾在内的七个县,共领十三县。自此,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郡县体系。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考古发现,在今下川口村西北约七百米处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考证就是两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古城址据说在今下川口村南马王庙内,门外街上还修过钟鼓楼。下川口之所以设金城郡治及允吾县,是因为北扼湟水东去,南据允吾谷(后称龙支谷、今称隆治沟)河水流至谷口入湟,下川口正处在这两水间的一片扇形三角洲上,湟水以北及古城西南又有高山峙立,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宜守难攻。而且,这里不但紧扼黄河的几个重要渡口,也是控制河西走廊的咽喉,通达古湟中的门户,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允吾曾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古时的商旅从龙支城往东经由此处之渡口———郑伯津,可渡湟水达甘肃永登。据《西宁府新志》载:“郑伯津,在县(指乐都县)东,今下川口。”《汉书补注》指出:“郑伯津,即河津也。”“津”,是渡口的意思。经考古专家考证,在距下川口古城西约五公里的马场垣乡磨湾子村杏园子,有至今未废的“杏园渡口”,即为“郑伯津”。“杏园渡口”《西宁府新志》云:“在上川口东二十五里。西即湟水与浩门水汇合处也。为小路通径,李土司所辖土人备伐以济。冬月则中结为冰,谓之冰桥。”离渡口南岸不远处发现有破土堡遗址,该土堡当是一座具有防御工事性质的古建筑,为监守湟水渡口而设,由此推断“郑伯津”为汉代金城郡之交通要塞。
下川口地处湟水南岸,是一块风水宝地,为民和地势最低之处,海拔165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因盛产瓜果、蔬菜,尤其种植桃、梨、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据《西宁府新志》载:“距上川口东四十里,即下川口之川也。北界湟水,南连河州。居民田畔皆植果木,春来万树梨花,水光映带,行人驻马举鞭,指为异景”。故自汉宣帝设置允吾县,其地梨、桃、杏树已成垣上景观,尤以梨树为最,遂称“允吾梨花”,乃民和八景之一。每逢“谷雨”时节,这里已是满树梨花盛开,满川花香四溢,花树重叠,如云锦铺天盖地,如雪似玉,洁白万顷。杏桃初开,红粉相叠,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卷,美不胜收。艳阳映照之下,泻光流彩,璀灿晶莹,随风荡漾,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人杨应琚、徐志丙登川口云林阁时写道:
“一夕山风衣倍加,晓来板屋乱鸣鸦。开门惊道满庭雪,细看方知是梨花”。“河水洋洋世不休,寻芳何必在芳洲。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枝上头。”
从这些诗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民和县上、下川口栽培梨花的情况和梨花开落时的盛景。因“允吾梨花”,下川口人民在各种果花盛开之时去祭叭蚱虫王,以盼望消除各种虫害,保证果实丰收。故每年谷雨前后三至五天,以奉诵皇经,摆灯点蜡以祭之,这是以叭蜡庙为中心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故名叫“果花会”。届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演唱传统秦腔剧目,又称“果花戏”。那时看戏剧、赏梨花、赶会之人络绎不绝,接连数日。据了解,下川口业余秦腔团,至今最少也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下川口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桃树,现在万亩桃园已成为民和的一大旅游景观,一大品牌。
置身桃花园中,极目四望,粉红色桃花浸染十里,浓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果到八、九月,各种鲜艳的桃子挂满枝头,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当您摘一个红透的鲜嫩“大红袍”咬一口,立刻香甜蜜汁般的桃儿水溢满口中,甜透心扉,甭想走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