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央视的抬工号子

家乡区县: 四川省仁寿县

     
      2004年10月14日,仁寿县虞丞乡抬工队应邀参加央视“想挑战吗?”。这些穿着草鞋进京的9名幸运抬工是:时年65岁的彭礼榜、52岁的王俊清、65岁的舒元安、60岁的舒玉彬、52岁的彭文玉、40岁的彭安华、50岁的彭泽先、49岁的肖述全、51岁的王泽君,他们都是虞丞乡农民,平均年龄53.7岁。在表演现场,彭礼榜等人组成的8人抬工队表演了精彩的“抬轿巧过独木桥”。抬工们身穿印有“四川仁寿”的表演服,脚踏草鞋,唱着古朴的《十月望郎》抬工号子,抬着两位体重达160多公斤的“新郎”和“新娘”,在现场观众热烈的喝彩声中,3分钟内走过了长25米、宽0.4米、离地1米、上坡下坎且有90度拐角的独木桥,挑战成功,难度系数达到五星级(最高级)。尤其当抬工队抬着“新郎”“新娘”颤颤巍巍地过90度拐角时,全场观众屏住呼吸。抬工有的半蹲,有的后仰,有的只踏下半只脚板,更为叫绝的是一名抬工双脚腾空且杠不离肩,其高超绝活赢得了全场上千观众的掌声。

      仁寿的抬工号子何时产生?抬工队伍何时形成?无从考究,一首抬工号子说“前辈古人把话讲,修建长城秦始皇,当数元老张抬匠,带出徒弟干这行。师傅传艺留世上,要学当年修城墙。”不难看出,中国抬工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来了。仁寿抬工说是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这半点不假。李白有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由仁寿方言唱出的抬工号子具有原生态的民间音乐的特点,它具有独特的唱腔,高亢嘹亮,幽默诙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粗犷豪放,节奏强烈,旋律变化不大,此起彼伏,穿山越岭,十分悦耳。这些号子充满了抬工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反映了勤劳的仁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从古到今,抬工技艺、抬工号子都是通过抬工的师带徒和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来。抬工号子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门类。仁寿抬工号子题材广泛,极具地域特色,现收集到的号子就有几百首,颇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汽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货物运输、人员往来越来越方便快捷,抬工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在婚礼、丧葬仪式中还可见他的身影。会抬会唱的抬工年龄慢慢在衰老,人数慢慢在减少。现在抬工主要在丧葬仪式才有展示机会,而现在推行火化,移风易俗,简化了丧葬程序,请抬工的人越来越少。农村中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乡的年轻壮劳力认为抬工没有用处,认为抬工号子很土,不时髦,不愿意学唱,仁寿全县162万人中仅还有800余名抬工,抬工文化已经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险。

风雨一路(2014-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