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河坊3

家乡区县: 浙江省西湖区

商家古店

中药店

保和堂

门口铜像――许仙。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 历史建筑群

中的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 至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药酒,药茶。

胡庆余堂

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古建筑群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 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胡庆余堂占地3000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为国家文保单位。

叶种德堂

叶种德堂国药号创设于清嘉庆十三(1808)为浙江慈溪人叶谱山所创。药铺取苏东坡《种德亭》诗“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意<,以期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风气,并以“刘仙”为记,店内中堂挂“刘海戏金赡”画,店后设工场,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验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甚佳,求医撮药者甚多,闻名浙、赣、皖、闽等省,成为当时杭城最大的一家国药号。现被胡庆余堂所兼并。

工艺品

香溢馆

主要展示烟草,烟具的历史与文化。大厅正中的烟杆,采用印度血檀木为原料,重205斤,高5.06米,上下贯通,可供卷烟,烟丝的抽吸,己荣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烟具展示馆,主要展示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烟具,例如,全象牙手型大烟枪(象征权利),来自西藏的黄铜人骨烟枪,各类做工精致的水烟袋,斧头打火机等等。

圣檀阁

以各类檀木工艺品为主,采用从非洲原始森林进口的檀木--百乐圣檀为原料,这种树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树皮的颜色为乳白色,树心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散发着清幽淡雅的香味,是世界上唯一浸泡在海水中历年不腐食的木料,用其制作的工艺品有防虫,驱虫的作用。

吴越人家

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现场表演纺纱,织布,绣花),出售以蓝印花布为主的各类生活和装饰用品。蓝印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他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原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份,捕以手工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制而成。二楼,展示和出售各类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

欧治刀剑

欧冶刀剑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 他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点著称于世。欧冶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 是他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 :"龙渊"(龙泉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以"卧薪尝胆"闻名于世。越王剑据传说为欧冶子所铸, 原为吴王夫差所有 ,越灭吴,归越王勾践所得。此剑1965年出土后 , 引起极大的轰动, 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国旗护卫队指挥刀,大连女骑警 , 太原骑警 , 温州骑警配刀均由欧冶刀剑设计铸造。

张小泉剪刀

杭州剪刀名扬四海是从清初的 “张小泉”开始的,而“张小泉”也因此成为的闻名于世的杭城“五杭”之一。杭州张小泉集团公司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他的历史悠久,在康熙二年(1663 ),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为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前身。

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缎打,锋利、轻巧、耐用而出名,且式样、品种、规格也所有改进,于是生意兴旺,销路也就越来越广。传说原来的剪刀是直柄的,变成现在的曲柄还有一个故事。那是在张小泉来杭不久,一大,大井巷内的那口“钱塘第一井”的井水变黑了,且腥臭无比。此井是大井巷一带百来户居民的生活水源,见此情景议论纷纷,其中一老者说,此井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成精的雌雄蛇精,每十年要来此并相交产卵,今年正好是十年,要想此井永清,除非除去两蛇。这话传到张小泉耳里,心想我张小泉异地来杭谋生,邻里们待己不错,于是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拿了一把打铁的大锤,准备下井杀蛇,在众邻里用雄黄酒给张小泉沐浴后,他手持大铁锤跳入井中,潜入井底,见两蛇正缠在一起,不等两蛇反应过来,抡锤打将过去,正好打在两蛇的“七寸”处,竟把两蛇的颈脖砸得扇扁的粘在一起,除去了两条 蛇精,井水立刻变清了。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便悟出了个想法,他模仿弯曲的蛇尾,打造了一把弯柄的剪刀。的确,弯柄剪刀要比直柄剪刀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张小泉的剪刀都改成了弯曲柄。[1]

商铺

状元楼

状元馆是原开设在清河坊的一家没有店名画馆,创设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宁波人王尚荣所开,专做宁式汤面生意。说到状元馆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一天傍晚,一位衣着一袭旧青衫的秀才走进开王尚荣的小面店,叫了一碗汤面。王尚荣一听是同乡,便与秀才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秀才是来省城赶考的,因家境贫寒还没有找到住处。王尚荣是个热心人,就对秀才说,如不嫌弃,就住到我店里来吧,见这位同乡如此诚恳,秀才也就答应下来。第二大要进场会考,王尚荣特地为秀才烧了碗“双元面”。所谓双元面,就是鸡蛋肉元面,寓意省考、京考皆中,考完后当天,王尚荣烧了大汤黄鱼、宁式蟮丝等几只宁波菜与秀才对酌,在等待放榜的日子中,秀才就在店里帮帮忙。不久秀才中举,就要准备进京会考,可是身边又没有足够的盘缠,王尚荣又主动为秀才凑齐了盘缠。临行前,王尚荣又为秀才烧了一碗黄鱼面,寓意此次赴京会考定能“跳龙门”。果然,这次会考秀才中举进士,放任江西。秀才在赴任途中到杭州面谢王尚荣,千谢万谢,写下了“状元楼”三字作别。从此,王尚荣的面店有了高雅的店名。

潘永泰号

潘永泰号是河坊街市井生活的另一个缩影,也是杭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家棉花店,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棉胎被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是在念旧的老年人中,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河坊街开街时,潘永泰号也老店新开,且生意兴隆,在这里可以看见到制作棉胎的全过程。

万隆火腿

是一家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始建于清朝同治3年(公元1864年),现在的万隆火腿庄是四拐角的原址上重新装修开业,以经营金华火腿为主,兼营一些南北货,腌腊制品,由于经营商品正道,因此在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腌腊上品推万隆”,其火腿选用我国名种猪“金华两头”的腿肉精制而成。鲁迅先生任教与浙江两极师范学堂时,曾多次光顾万隆,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还经常托人到万隆买火腿。

茶楼太极茶道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 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恢复经营的,郑家茶人从事茶馆经营240多年历史,早年在上海开店,抗战后期郑家茶人家族迁往杭州河坊街一带。坐在这家老字号茶馆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评弹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有关故事。

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loveling(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