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465~521年),字彦 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 批评家。
据《梁书·刘勰传》 记,他是“东莞莒人”。晋“永 嘉之乱”后,北方沦陷,刘勰的 先祖便随大批南迁士人移居至京 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勰曾官 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 人,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 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 可或缺的地位。 刘勰一生著述甚丰,流传至 今的仅有《文心雕龙》、《新 论》、《灭惑论》等。作为文人,刘勰虽身在佛门,却心系汉儒。他认为,“论文”之必要,亟不可待。从 498年(建武五年)至502年(齐和帝中兴二年),刘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四个春秋,终于在而立之年编撰完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光辉夺目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10卷50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全书用骈文形式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创造性地对文学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不仅是南朝以前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集大成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也是一部最杰出、最系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刘勰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这位与亚里士多德齐名的文学泰斗所栽种的“文学理论之树”,却犹如定林寺中的千年古银杏一样,叶茂常新。
《文心雕龙》还被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学者翻译和研究,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