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字德甫(1081年—1129年),密州诸城(今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赵明诚生于北宋时期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赵挺之曾任宋徽宗时的尚书右仆射(右相)。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死后三日赵氏即为蔡京所谄害,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亦一度被捕入狱,后经查无实据即出狱。次年,赵明诚偕夫人李清照返青州赵氏故居,取陶潜“归去来兮”之意,称自己的居室为“归来堂”,以明归隐之志。他在青州闲居12年,期间政和元年(1111年),回诸城故里寄居城里李氏庭院,还在李氏园(该院旧址在乾隆时由同邑李氏改名“易安园”)中太湖石上以隶书体题刻“云巢”二字。宣和二年(1120年),赵明诚奉命知莱州(今山东莱州),后移守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改知湖州(金陵),次年病死于湖州任上。
赵明诚一生致力于金石的搜集和研究。少时就喜欢跟当时的官宦名流访求前代金石文物,以增加自己的学识。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志同道合,酷爱书画、碑帖、奇器,立志将“上自三代,下迄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的古物、奇器搜集起来,摹拓传写,编著成书以传后世。
在京师时,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常典当衣物换钱,到繁华的相国寺购买碑文字帖、古今名人书画以及奇器。闲居青州时,他们的生活更加困窘,但对于金石的搜集和研究,丝毫没有放松。每得一书画,夫妻共同校勘,整理签题,并在“归来堂”建房屋,做书橱架,专门存放金石文物。在这时期,“他们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以便节省钱财购买文物。
赵明诚夫妻对收藏的金石图书十分珍惜。靖康之乱,金兵入侵汴京,他们“且恋恋,且怅怅”,担心文物被损。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夫妻奔母丧,将重要的书画、奇器装成15车携运南方。之后,在辗转流离中,这些幸免于金兵劫掠的珍贵文物,亦多失散。青州故第所存十余间屋的书册文物,当金兵攻陷青州时,也被烧劫一空。这对于他们夫妇的思想和事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赵明诚坚持不懈,苦心研究二十余年,《金石录》初稿终在建炎三年(1129年)初具规模。不幸的是,明诚在是年却罹疾身亡,享年仅48岁。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以词名世,在金石方面,也嗜之成癖。为了实现明诚的宿愿,她不得不以病弱之身,携带这部未完的遗稿,跋山涉水,千里转徙,吃尽了国破家亡之苦。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清照寓居临安,开始对这部遗稿进行最后的修改整理,并写下催人泪下的《金石录后序》。在《金石录后序》中,她详尽地记述了这部凝聚着赵明诚和她毕生心血的金石专著成书的经过。不久,李清照即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受到了士林的推崇和称颂。
《金石录》全书共30卷,前10卷为目录,著录商、周、秦、汉古器铭及秦汉迄于五代的石刻;后20卷为跋尾。书中著录唐刻尤多,并用以订正唐书之失多处。作者博览群籍,治学严谨,此书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南宋学者朱熹称其书“序次益条理,辩证益精博”,并认为“文字煞做得好”。其书有赵氏自序,惜无年月,并有刘政和七年九月序及李清照所作后序。
《金石录》在我国金石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和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补正前贤的阙失。《金石录》成书前,北宋中叶,存有《先秦古器图》、《考古图》、《集古录》等著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开创之功的。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这些书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错与缺陷。赵明诚对此一一作了认真的考辨,其中对欧阳修《集古录》的补证最多,反映了赵氏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二、考证旧籍的讹谬。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指出:“历代诗书有关人物的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史牒:史书)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因此,他在《金石录》跋尾中,充分运用“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的方法,考订了传世旧籍中存在的大量讹谬。三、录存重要的史料。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录存的史料,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生平、行历、迁官、次第及氏族世系等。其二,不见于经传者。录存这些史料,可以补史书之不足。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史料不足和个人见闻有限,赵明诚对某些问题的考证,也存在着一些疏漏和错误的地方。但其不足在全书中为数甚少,与《金石录》的价值和成就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丝毫不能掩盖其夺目的光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