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 落霞亭
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据现场导游介绍,该亭是后人建的,暂无资料考证。
漪岚亭
漪岚亭
顺山径而下,卵石铺路,位于荷池东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名曰“漪岚亭”。此亭小巧别致,坐于亭槛,平视喷泉,银珠万点,边起边落;俯视游鱼,飘忽不定。池水的波纹即“漪”;山中之云气即“岚”,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园亭就曾用此名。漪岚亭与山上的蔚秀亭相呼应。
小沧浪亭
与漪岚亭相对,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为原始松木建筑,愈见其淡雅古朴,富有野趣。 四照亭
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宋代诗人苏舜钦曾筑沧浪亭于苏州,为著名园林。小沧浪正是园主借苏州拙政园沧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较小,故名小沧浪。亭内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饮茶、乘凉,又可以濯洗。
春雨楼
出回廊而北,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辅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它虽建于清代,但又取宋 春雨楼
代建筑特点,雨天登楼,窗外一望别有雅趣。“春雨楼”三字由曹鸿勋手书。
砚香楼
砚香楼
院中北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其结构为二层,两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古色古香;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说,白昼书房温暖如春,研墨起花纹,墨汁发出阵阵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楼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飞瀑流泉,藕塘蓬蒲,莲叶田田”,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中外书画家经常聚会于此进行交流。正如诗云:欲醉春雨楼,砚香十笏堂;桥通四照亭,漪岚小沧浪。
静如山房
静如山房
西轴线上一排西厢房共八开间,其院称作园中园。自南至北,第一为静如山房,取其安静闲雅、洁净之意,是比较高级的客房。
读书堂
深柳读书堂
在园之西院的北过厅名叫深柳读书堂。唐诗人刘慎虚诗的《阙题》中有:“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因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自己志趣在于读书,不好交往,深深柳荫中的堂屋里正好读书。清代贺国嶙、何日浩、钱向杲等,都曾用此作书斋名称。
颂芬书屋
过深柳读书堂,入小院,北厅即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厅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此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名雪庵,康有为游十笏园后改题为“小书巢”。
碧云斋
位于东轴线上,有碧云斋等4院。碧云斋为园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万里之意。东西有小廊,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分别由董其昌、邢侗、李晔题跋;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招子庸自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园中其它石迹尚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