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海战,清廷错失良机
对于中方的抗议,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却借口何如璋的照会“言辞激烈”而屡屡纠缠不休,不予正面回复。究竟何如璋在照会中是如何强硬的呢?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说理帖子。试节录如下:
“查琉球国为中国洋面一小岛,地势狭小,物产浇薄,贪之无可贪,并之无可并。……我大清怜其弱小,优待有加;琉球事我,尤为恭顺。定例二年一贡,从无间断。……又琉球国于我咸丰年间,曾与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荷兰国立约,约中皆用我年号历朔文字,是琉球为服属我朝之国,欧美各国无不知之。”这段是梳理琉球的历史。
接着,何如璋又称:“今忽闻贵国禁止琉球进贡我国,我政府闻之,以为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今若欺陵琉球,擅改旧章,将何以对我国?且何以对与琉球有约之国?琉球虽小,其服事我朝之心,上下如一,亦断断难以屈从。……务望贵国待琉球以礼,俾琉球国体政体一切率循旧章,并不准阻我贡事,庶足以全友谊,固邻交,不致贻笑于万国。”
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抓住“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数句斥责之语大做文章,非要何如璋做出解释,实则是在回避“琉球归属”的问题。
李鸿章对于何如璋的强硬颇有点不以为然。李鸿章尽管也痛斥日本,但他又认为,“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在交涉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何如璋致函总理衙门,提出“上中下”三策:一是遣兵船责问琉球,征其入贡,示日本以必争;二是据理言明,约琉球令其夹攻,示日本以必救;三是外交辩论,或援万国公法以相纠责,或约各国使臣与之评理。总理衙门在征求李鸿章意见时,李鸿章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暂时可用第三策应付。
清廷的妥协主要还是因海军刚刚起步,外购军舰尚在询价当中,无力承担起对琉球的保护责任,对于日本的举动,当时能采取的方法也只能是外交羁绊。事实上,日本在1877年至1878年的国内政局也极为混乱,先是西乡隆盛在萨摩藩发起叛乱(史称“西南战争”)最终失败战死。次年,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被人暗杀。可惜的是,清廷当时连一艘巡洋舰都没有,因而也就未能抓住这短暂的机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