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章樾

家乡区县: ‬辽宁省大石桥市

章樾  章樾字幼樵,河南祥符县人。章樾(1847-1913年)字幼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于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男,汉族,他因貌美才俊被选送京师太学,初入国子监外舍,后入内舍。因学行卓异,诸儒慕之,升为上舍监生。终因轻财蔑贿,卒业后仅出任湖北勋县知县。任中,勤于政事,体察民情,秉公执法,颇有声望。后因父母丧事,离职回籍守孝3年。

清光绪十二年十月(1886年1月7日)到营口,任营口海防同知厅同知。章樾在营口任职期间,逢光绪十四年(1888)秋,大雨连绵,洪水漫延,人、畜、房、器淹没无计,营口城乡皆成泽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章樾不惧洪水,率衙役,趟水到四乡探查水势、民情。他看到“平地汪洋,禾稼一空”,百姓“涂炭”的惨状。于是,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倡办赈灾活动,商绅齐应。按清朝制度,营口一地分属海城、盖平二县管辖,海防同知责在“维护海疆治安”,不负地方的“钱谷刑名之责”。但在营口遭灾之际,章樾不忍黎民涂炭、百姓困苦,越境越权,“捐廉劝赈”,尤显可贵。章樾的行为受到“万民咸颂”,百姓凑钱为他竖“泽被甘棠”碑,该碑今存于营口市博物馆。营口开埠以后,先后有道台、道尹、观察使、同知、知县、县长、市长等官员不下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如过往的烟云,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营口海防同知章樾赈灾救民的故事,至今仍在营口流传。

章樾在营口任职前曾于清光绪二年(1876),由盛京将军崇厚亲自奏调他设治桓仁(清时称怀仁)。章樾在桓仁建县期间,更是成绩斐然。封禁二百余年的桓仁大地,人烟稀少、闭塞落后,一片荒凉景象。59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违禁垦荒者26531人,设治之难,可想而知。建县第二年,章樾开始修城垣,建衙署。章樾在东边道尹陈本植的指导下,按照“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环带兮,气聚风藏;五岫屏列兮,原敞形固。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元,以立三才”的规划理念,把县城坐落在浑江水冲积而成的山环水绕、形若太极的小平原上,并在四周修筑了八卦城。它与周围太极图形状的浑江水,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天人合一的太极八卦城,为桓仁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艰苦的修城期间,章樾每每亲自“监工附众”,“日夕督作,不敢稍宽。”至光绪八年春,始告完工。建城同时,章樾昼夜筹划,不辞辛苦:修筑衙署、设置营房、划分保区、清修道路、酌定赋税、开埠通商。以其远见卓识,力驳众议,修通三座阻碍交通的大岭,使百姓深为所苦的问题率先得到解决;他亲自指挥培植了著名的京租水稻,开通了浑江航运,鼓励流民种棉织布;同时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秉公执法、废止肉刑。

章樾不但勤政爱民,而且博学多才。他在桓仁任职时,与他的友人关月山很好地保护和锤拓了记述高句丽历史的好太王碑,碑上刻有1775字的碑文,概括了高句丽王朝建立到好太王时期前后长达450多年的历史。这对文献资料极为匮乏的高句丽史研究专家来说,不啻是字字珠玑,价值连城。

光绪八年(1882年)章樾调离桓仁,赴辽阳任州牧。任职期间依然倾心向民,辽阳志上记载,光绪十年(1884),新任辽阳州牧章樾重视学务,捐廉首倡,邀邑绅张中翰、李香圃、朱韶九、张伯升等捐款,重修襄平书院,使书院重新延师课士。

章樾对劳苦百姓深切同情,在他所留下的文字中,不时的闪现出来。在《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民工雇以胼胝,挥血汗兮堪怜”;在《修大岭记》中记有:“今则迫容缓者,庶几一劳永逸,故不敢息吾民也,然又未始不心悯其劳也”;在《苦边行》诗中云:“有妇晨炊吞声哭,情未及问声愈咽,自叹良人昨夜归,冻驱欲死足趾折,客闻更觉心中悲。”作为封建制度下的县官章樾,对普通劳动人民有如此情感,难能可贵。清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1888年1月7日)出任营口海防同知厅同知。光绪十四年秋,大雨连绵,洪水漫延,营口城乡皆成泽国,人畜房器淹没无计,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章樾不惧洪水,亲率衙役,趟水到四乡调查水势民情。他看见"平地汪洋,禾稼一空",百姓"涂炭"的惨状,带头捐出自己的官俸,倡办赈灾,商绅齐应。营口城乡分属海城、盖平二县分辖,而海防同知的职责限于"维护海疆治安",不负地方"钱谷刑名"之责。但他鉴于百姓苦难,越境越权"捐廉劝赈"尤显可贵。   章樾的行为,受到"万民感颂"。百姓凑钱为他竖立"泽被甘棠"碑,悬挂功德匾,赠送万民衣伞。由于他"德政尤佳",于光绪十六年升任昌图知府。章樾作为一名封建官僚,黎民困难时能"亲履四乡",越权"捐廉",的确难能可贵。   桓仁满族自治县建有章樾公园。内塑章樾塑像。章樾为桓仁第一任知县。

Empty❤Heart(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