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李贵鲜

家乡区县: ‬辽宁省盖州市

男,汉族,1937年8月生,辽宁盖州人,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苏联莫斯科门氏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电真空化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59年至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
李贵鲜
李贵鲜
1960年至1965年苏联莫斯科门氏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电真空化学专业学习。
1965年至1967年公安部十二局研究所工作。
1967年至1977年国营七七七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
1977年至1979年辽宁省锦州市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1979年至1982年辽宁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党组副书记。
1982年至1983年辽宁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
1983年至1985年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
1985年至1986年辽宁省委书记。
1986年至1988年安徽省委书记。
1988年至1993年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
1993年至1994年国务委员。
1994年至1998年国务委员兼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199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6月再次当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十年来,李贵鲜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印在了中国改革的史册上,因为他的
一生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担当了两个省省委书记的重任;在经济改革的重要关头,他荣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他在国务院、在全国政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心智。   因为其低调谦逊的为人处事性格,人们对李贵鲜的经历并不太熟知。中国金融家杂志社记者与李贵鲜的接触虽已有多次,无论是走上中国金融家杂志封面的他,还是来到杂志社做客的他,或是为杂志献上了亲笔题写的“万事如意”的他,亦或是拿起相机悠闲拍照的他;无论是滔滔不绝地谈论国是政事的他,还是兴致勃勃讲述人生经历的他,或者是幽默风趣地和朋友闲聊的他,都让记者觉得十分亲切和亲近。但是,多次的交谈中却很少涉及他的人生阅历。记者其间也寻找过多次机会采访他,都被婉言谢绝。他真诚而谦虚地说,“我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成绩也只能归功于党和国家,我个人不值得一提。”不过,这种低调务实、不求闻达的人生哲学,并没有尽遮他的闪光之处,我们从一些媒体报道、他的文选和周围朋友口中了解到的“蛛丝马迹”就可见一斑。

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李贵鲜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县的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品学兼优,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又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一般人要用六年读完的课程,他三年半就读完了。在当地读完初中后被保送到高中,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又被保送到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天资聪慧的他深深地明白:自己这个穷苦的孩子能够上学读书,是托了共产党的福,他要好好学习,报答党恩。正是这份感恩之心,激发起李贵鲜一生孜孜以求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信念。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年仅44岁的李贵鲜就出任了辽宁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是全国省级人民政府中最年轻的省长。后担任中共辽宁省常委、辽宁省常务副省长,1985年,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6年,他调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也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建设中亲历亲为,深得安徽省人民的信赖。
不仅如此,务实、坚定、踏实的李贵鲜还得到了当时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认可和赏识,并得到了任仲夷、郭峰以及班子成员的大力提携、积极支持与配合。
在辽宁,他致力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振兴和发展。由于辽宁是重工业基地,结构老、城市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形势的变化,发展任务显得异常艰巨。在李贵鲜的主持领导下,“振兴老工业基地”成为发展目标。为了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辽宁省筹资修建了“沈大”高速公路、港口、水库等项目。特别是“沈大”高速公路总投资20个亿,计划6年完成,被誉为“神州第一路”。
为了解决“科研、生产两层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李贵鲜提出“科技成果商品化”,在辽宁省范围内进行科技体制创新,大力推行“科技生产联合体”这一新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充分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并为在全国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安徽,他制定了符合农业大省实际的发展战略。李贵鲜一到安徽就在全省范围内搞调研,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干部队伍情况,二是了解经济发展情况。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座谈,他心中有了数。他首先解决了干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省委书记拍了桌子”成了他改变官员作风,加强党建的标志性新闻。在全省干部大会上,他面对一些人不干工作,热衷于跑官要官的风气,拍案而起的凛然正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了解百姓需求,他还亲自下基层,支持个体养蟹户,这成为一段佳话。这位个体户原是个技术员,一直对河蟹养殖情有独钟,研究的课题是:将在长江口、辽河口这些咸县淡水交界处产卵孵化的河蟹,在安徽进行人工孵化,这需要50万元的支持。李贵鲜当即决定给予这位个体户资金支持,最终帮他完成了技术攻关并取得成功。也许这在旁人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李贵鲜深知其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获得了经济效益,掌握了成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因地制宜科技致富的模式。果不其然,此举后来成为典范,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Empty❤Heart(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