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驿道旧时又称“使节路”

家乡区县: 韶关市南雄市

据说,梅岭驿道在清朝时代有一个优雅的外交称呼,叫“使节路”。

十七、八世纪,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把外国称作夷邦,把欧洲的外国人称作蕃鬼子。朝廷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如果外国人要与中国交往,必须对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而中国皇帝都给外国人赏赐,用这种方式来代替经商做生意。“红毛蕃”是中国人对荷兰人的称谓。在明朝时,荷兰国曾侵占过中国台湾,后来被郑成功打败。清朝入关以后,在攻克台湾时,“红毛蕃”的水军曾协助清军,因而顺治皇帝特许“红毛蕃”派使臣到北京朝贡。“红毛蕃”使臣要到北京,路途遥远,他们通过精心选择,认为最好的路线,就是从广州乘船沿北江、浈江北上。然后翻越梅岭,又可乘船入章江顺赣江,出长江转运河到达北京。中途只经梅岭驿道七十华里的旱路,在封建社会交通极不发达的时期,可说是最佳路线。

清顺治十三年四月八日,两位“红毛蕃”使臣,在150名清军护送下,随行还有300名力夫运送着朝贡的物资行李,从广东南雄出发,走了一天一夜,大约在日出前2小时才过梅岭入江西大余境内。次日到达南安府城,早已在南安府奉皇帝之命,送缀金绸衣给藩王的两位朝廷钦差,立即会见了两位使臣,传达了皇帝“对使臣怀有好感,盼望使臣阁下早日到达北京”的旨意。“红毛蕃”使臣在南安住了二、三天,才乘坐二十艘红船,顺水路去北京。

自从这条通往北京的路顺畅以后,与朝廷有交往的各国使节都从梅岭驿道去北京,故清朝时期梅岭驿道有“使节路”之称。

王自强(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