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圣境园位于西樵山南部的聚仙峰前,依山环水,占地广阔,规划气势非凡,建筑雄伟独特,是传统建筑与 黄大仙圣境园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又一杰作。
黄大仙圣境园位于西樵山南部的聚仙峰前,依山环水,占地广阔,规划气势非凡,建筑雄伟独特,是传统建筑与 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又一杰作。黄大仙为浙江金华人,生于1600多年前的晋朝,少时牧羊,后入金华洞修炼,自号赤松子,他劝人积善,悬壶济世,授人药方,除病解困,深受人们爱戴。清朝末年,西樵山建有供奉黄大仙的“普庆坛”,香火极盛,方圆百里,信男信女,齐来朝拜,后因动乱道长梁仁庵带黄大仙圣像到香港设坛,名“啬色园”,香火遍及港澳、南洋及北美、澳洲,今该园已成为香港著名福利机构,为不忘宗祠,重续香火,又携像归宗,于1996年1月在西樵山下重新建成了这座42万多平方米的“圣境园”。黄大仙圣境园门口的广场为太极图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八卦广场。
简介
西樵山黄大仙圣境园,集道教文化、领南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信众祈福朝圣的道教圣地。黄大仙师为浙江金华人,生于公元328年,少时牧羊,后修炼得道而成仙,自号赤松子。他劝人积善,悬壶济世,授人药方,除病解困,深受人们爱戴。清朝末年,西樵山建有供奉黄大仙的“普庆坛”,香火极盛,方圆百里,信男信女,齐来朝拜,后因动乱道长梁仁庵带黄大仙圣像到香港设坛,名“啬色园”,香火遍及港澳、南洋及北美、澳洲,今该园已成为香港著名福利机构,为不忘宗嗣,重续香火,又携像归宗,于1996年1月在西樵山下重新建成了这座42万多平方米的“圣境园”。
黄大仙圣境园门口的广场为太极图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八卦广场。山门前有巨形石雕,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山门设计有西樵民居特色,左右三重,立体多变,步移景异。入门后有回应坛和大仙脚印百草园诸景,回应坛高三层,以花岗岩制成,当站在坛中,脚踩阴阳交界线时大声呼喊,顿有天地回应之感;大仙脚印传为黄大仙显圣时所留,当地有“踩大仙脚印,能平步青云”之说。园区尽头壁下有黄大仙圣像,高28米,全由优质花岗岩镶砌,雕刻而成。圣像坐西北朝东南,手持尘佛,身披道袍,慈祥肃穆,仙风道骨。黄大仙圣境园之北为西樵山黑岩景区。黑岩洞口狭小,洞内伸手不见五指,溪水没径,内有大厅,厅内左通右达尽是石洞,状若孔明摆下的“八卦阵”,景区另一景观为波斯岩,因岩前建有波斯庵得名,洞口终年泉水不断,内进宽广,高二、三十米,顶上青藤垂蔓,有底下河,岩壁钟乳石变化多姿,鬼斧神工。
特点
黄大仙区是以本区著名的黄大仙祠命名,位于九龙半岛的东北面。黄大仙庙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地方,创立于公元1921年,经过数十年的悉心经营,现金璧辉煌,建筑雄伟,是一作宏伟的中国式道教寺庙。
本区多年前主要为一乡村地带,人口稀疏,居民大多为番禺及客家人。至一九三七年,本区被界定为新九龙的一部分。自四零年代后期,随着大量难民从内地涌入,很多寮屋便开始在区内出现。本区公共房屋发展始自一九五七年,当时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厦在老虎岩(即乐富)兴建。这些年来,随着寮屋区的清拆及旧型房屋的重建,本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黄大仙区的特色是以公营房屋为主。目前,区内百分之86.2%的人口居住于公共租住房屋、居者有其屋、私人机构参建的居屋和夹心阶层住屋;而其余的13.8%的人口则居住于各类型的私人住宅。
黄大仙区包括黄大仙、牛池湾、钻石山、慈云山、乐富、新蒲岗、竹园邨等地方。
黄大仙区以住宅为主,工业楼宇集中在新蒲岗。
钻石山
钻石山是香港九龙的山峰之一,其附近的地区也是称为钻石山。钻石山位于黄大仙以东,慈云山以南,牛池湾以西,新蒲岗以北,主要是一个住宅区。
慈云山
慈云山位于香港的黄大仙区,曾经是问题少年的聚集地,因为该区有很多公共屋村。1980年代很著名的青少年朋党“慈云山十三太保”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旧区成长的。随着当地人口成长和旧区重建,现时已不再有青少年问题之余,还显得焕然一新。2000年代特区政府斥巨资兴建的其中一条学校村就在本区。
这个地区位于香港山峰慈云山的山腰部份。慈云山海拔488米,是九龙半岛主要山峰之一。
六十年代建成的慈云山邨有楼宇达六十座,后分拆为慈民邨、慈爱邨、慈乐邨、慈正邨及慈安邨,以方便管理。慈云山邨可说是全香港最大型公共屋邨,其中最大座数编号为第六十六座即分拆后的慈民邨民俊楼,而该座楼宇共十六层,由二至十六楼,每一层均提供超过一百个出租单位。
乐富
乐富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北部,属新九龙的黄大仙区,位于狮子山山脚。乐富旧称老虎岩。现在人们通常将其北面的横头磡视为乐富的一部份。乐富位于九龙城以北、九龙塘以东。全区以乐富邨为中心,其北部有横头磡邨。新蒲岗新蒲岗是一个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旧区。本区区内大多是住宅楼宇,过去本区是一个工业区域。
历史
黄大仙原名竹园。因为在区内有一座赤松黄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众多,故名黄大仙区。
牛池湾原名牛屎湾、乐富原名老虎岩。因原名难听,遂雅化成现有名字。
钻石山,本是一个石矿,名字是把石从山中钻挖出来的意思。殖民地政府把此地翻译成英文时,误解了钻/石山为钻石/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Hill。
黄大仙区多年前主要为一乡村地带,人口稀疏,居民大多为番禺及客家人。至一九三七年,本区被界定为新九龙的一部分。自四零年代后期,随着大量难民从内地涌入,很多寮屋便开始在区内出现。黄大仙区公共房屋发展始自一九五七年,当时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厦在老虎岩(后改建乐富)兴建。这些年来,随着寮屋区的清拆及旧型房屋的重建,本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