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新民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经常侵袭,干寒时间较长;夏季湿热;春季风沙大;秋季晴朗。春秋两季时间较短,气候多变。年平均气温7.6 ℃。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62%。
3自然资源
编辑
全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5.4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0%。林木总蓄积量为231万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新民市山虽不多,却盛产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页岩、龙头山的花岗石,是建筑用优质石料。境内油气资源丰富,境内有辽河油田的开采基地。[5]
4人口民族
编辑
全市人口总数671,595人。男女性别比104.26。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区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18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92.5%;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布依族、达翰尔族、白族、土家族、鄂温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个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33% 。
全市乡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乡村人口占77.58%,其中农业人口占80.71%;城镇人口中,城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4.85%。
全市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率达94.76%。其中,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占1.9%;接受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占8.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5.8% 。
全市人口就业率为86.8%。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9.7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4.9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15.32%。
5经济概况
编辑
综述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97亿元,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00亿元,增长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0.3亿元,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0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7亿元,增长15.1 %;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300元,增长13%。2012年为全国百强县第88名,辽宁省44个县市排名第6位、
新民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1993年撤县设市。是沈阳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国家商品粮、优质米、瘦肉型猪生产、淡水鱼开发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6条河流通过,有270万亩耕地,7万亩养殖水面,45万亩草原,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生猪、肉鸡、禽蛋、牛羊等产量位居辽宁省前列。沈阳仙子湖、栖鹤湖、雁沙湖,辽滨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园等景观自然天成,景色秀丽。
交通通讯便捷。境内有6条国省级公路、11条县级公路和2条交通动脉京哈铁路、高新铁路纵横交错。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讯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电话市。 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变电站21座,60千伏输变电线路25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000公里,低压线路3800公里,日供电量高峰时可达14O万千瓦/小时。城市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石油储量数亿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
第一产业
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税源增加,融资充足,人民增收,。农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了粮食、优质米、蔬菜、林果、两瓜、菜籽、生猪、牛羊、禽蛋、淡水鱼十大生产基地,被辽宁省确立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市。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达到20.58亿斤,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奖励。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总面积达45万亩;蔬果生产面积达110万亩,总产量290万吨;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205万亩;大民屯镇荣获国家新鲜蔬菜地理标识商标;成功举办首届大民屯白菜节、七夕节品小梁山西瓜大赛等活动。新建畜牧小区100个,总数达到323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65%。植树造林面积15万亩。实施万亩高产示范田项目10个,于家窝堡万亩玉米滴灌项目进展顺利;投资6.48亿元,完成农建土石方1180万立方米;投资1.2亿元,建设水利工程14项。新引进李锦记调味品、翠花酸菜等农事龙头项目18个,成达食品、方驰农业产业化项目被省、沈阳市认定为10亿元以上重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福源盼盼食品、恒丰源肉业等企业完成扩产改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家,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
种养业发展:全市耕地面积270万亩。历年蔬菜产量居全省第一;粮食产量全省第二。小梁山西瓜誉满关外,被北京奥运会选用。2009年,全市生猪年饲养量达到230万头,蛋鸡存栏达1650万只,均居全省前三位。[4]
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860亿元,同比增长51%;增加值195亿元,增长33%。产销率99.6%;工业利税80亿元,增长20%;工业用电量5.8亿千瓦时,增长18.4%。包印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80亿元,增长88%,税收1.6亿元,增长33.3%;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实现80亿元,增长40.4%,税收1.3亿元,增长85.7%;前当堡电光源、三道岗子地板等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
工业以化工、轻工、机械配套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为支柱,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6%。形成了以胡台新民两个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2线的法哈牛、张屯、大民屯为支撑的工业带,实现了新民工业的跨跃发展。全市工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地区贸易业的平衡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到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新民市贸易业已全部进入网点化和民营经济运营时期,城区商业街和餐饮街网点密布,城镇集贸市场繁荣,枊河沟的西瓜市场、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场、大民屯的蔬菜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远近闻名。
全市形成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医药食品、机械配套加工、电光源及玻璃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新型建材等八大优势行业。沈阳胡台新城是国家东北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区。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100强”,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沈阳市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东北(沈阳)产业发展基地”。[4]
第三产业
全市大型商场和专卖店等超百家,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0多亿元。洗浴、KTV、酒店等休闲娱乐场所也过百家。主要大型商场有兴隆大家庭,北联百货,中兴超市,富源商厦,苏宁电器等,及即将竣工的华丽英典和开工的新民国际商城等。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国际商城项目签约落地,中街地下商城项目开工建设过半,城市中心商贸区已具雏形;农机商贸城完成总体规划,正在拆迁;大民屯镇获“中国商业名镇”殊荣;福来食品等5家企业被列为2011年商务部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单位;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已完成升级改造。
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达到17.6:55.4:2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1]
6社会事业
编辑
“十五”期间,我市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6项,沈阳市级40项;荣获各种科技奖励项36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3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时期的48%提高到55%。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99%;新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8%。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98人,有各类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80个。[3]
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推进。新民市高中易地重建并投入使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在04年05年建成使用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上,06年又开工建设6所,总建筑面积18.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其中地方自筹6,111万元。已购进接送中小学生上下学专用车151辆,距学校3公里以外的中小学生上下学全部能够接送到村屯。
医疗卫生
全面进步。到2005年底,全市城乡共有卫生机构36个,卫生人员2871人,市民人均寿命达到71岁;成功地控制了“非典”疫情;完善了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2005年6月起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从2006年6月1日起对医疗补偿标准做了进一步调整,住院补偿封顶线由3,000元、4,000元上调到1万元。农民参合率由05年的88%提高到06年的93%,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文化、体育、新闻、计划生育、档案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1] 可喜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
7城镇建设
编辑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城市总体功能增强。
“十五”期间,累计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新民火车站、汽车站改建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向阳新村、富康花园、东城家园等一批现代风格小区拔地而起。
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美化了城市。新建了新华园广场,改造了102线南出口;城区铺设路面1.25万延长米、排水管道1.3万延长米。
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果。完成了102国道改扩建工程、绕城公路工程,完成了1000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304线改造前期工程,形成了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前当堡镇、胡台镇、兴隆堡镇、梁山镇、大民屯镇和法哈牛镇6个乡镇被沈阳市政府列为重点乡镇。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前当堡镇被授予全国首批“中国商业名镇”;梁山镇被授予“中国梁山西瓜之乡”;大民屯镇方巾牛村已发展棚菜近万亩,“辽绿”牌等11个品种蔬菜获国家绿色标识,全村48%的农户住上了农民别墅,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十二五”期间,新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四张名片配四化,一个目标进百强”的工作思路(其中,“四张名片”即“沈西药谷、辽宁寿光、东北纸都、温泉之乡”; “四化”即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努力把新民建设成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