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

家乡区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近年来,民和县把传承、弘扬富有浓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实效。

      一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稳步、有效地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民和县政府专门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办公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2005年民和县划拔专项资金2万元,组织县社会发展局、古鄯镇、官亭镇等单位对“七里寺花儿会”、土族纳领、目莲戏和麻地沟刀山会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挖掘和整理及开展民间艺人的普查工作。并通过每年举办三川“巴依儿节”、三川“安昭纳顿节”等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组织各民族特别是当地土族群众参与“纳顿节”,在提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知名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城乡各族群众的文化色彩、文化积累和文化记忆,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保护和发展了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官亭、马营等乡镇积极拓展文化增收渠道,结合农民工技能培训,举办了农村妇女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培训班,大力培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人才。马场垣乡则全力打造下川口“果花会”庙会文化,挖掘、整理民间老艺人的演唱曲目。

      二是通过颁布地方自治条例、发布通告等方式努力增强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组织民间文化能人搜集、整理并出版发行了《民和歌谣集》、《财保神》、《青海花儿选》等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歌舞等许多非物质文化成果。特别是《民和歌谣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农村各民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劳动号子、宴席曲、婚礼曲、“花儿”、童谣等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歌舞,真实地记录了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财保神》一书,原汁原味地保存了盛行于马营、三川地区以及甘肃永靖、临夏等地汉族和土族群众中向万民送财、送宝、送太平、保太平的财保神唱词,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青海花儿选》、《回族宴席曲》、《民和县汉族宴席曲、社火唱词专集》、《东乡人之歌》和三川、马营、古鄯、下川口等地区的刺绣、剪纸、秦腔、财保神等民族民间艺术在群众中自发地得到传承和保护。

      三是为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非物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及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县文化部门坚持“三个不漏”(即: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原则,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普查工作,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资料、珍贵实物和民间艺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民和县向国家申报的“民和三川土族纳顿节”和“七里寺花儿会”两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eiba_(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