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家乡区县: ‬辽宁省新民市

抗战名人 李桂丹 (1914―1938)辽宁新民人。抗日英雄。李桂丹身为中国空军军人,抗战期间英勇杀敌。与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一并被誉为中国空军的“四大金刚”。 在抗战初期的空战中,曾先后击落敌机8架,战绩辉煌。曾被国民政府授予二级云麾勋章。在武汉保卫战中,仅其1人即击落敌机3架,激战中不幸被日寇击中,壮烈殉国,时年24岁。 郑新潮(1913--1986),原名:郑荣芳。辽宁新民东蛇山子籍,八路军军炮兵事业的早 24岁郑新潮在黄埔军校尉官总队(点击多图) 24岁郑新潮在黄埔军校尉官总队(点击多图)(11张) 期建设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事业的创始人。抗战时期考入黄埔军校炮科,在黄埔学潮中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战未果,后奔赴延安与毛泽东、朱德座谈,与郭化若筹建延安炮兵学校。[2] 曾与张学思在东北干部队一起工作,解放战争,筹建宣化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东北军区炮校、朱瑞炮校等。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和全军军马事业,解放初,郑新潮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与朱德专门接见,根据军委指示曾与载涛从事马政工作。解放后,在军委炮兵司令部、总后勤部工作,炮兵专家、军马行家,军级(文职员)。郑新潮终年73岁,生于新民、葬于新民东蛇山子。 邵清廉,女,1914年生(区划前)新民人,2004年病逝,享年92岁。延安抗战女干部、解放军军马事业和军马场创始人之一[5] ,1941年携幼子从新民徒步奔赴延安,穿越东北军、阎锡山、日伪等匪夷关卡,挣脱重重封锁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于1942年11月26日抵达延安。先在“女子大学”八路军妇女学校学习。协助李贞工作和生活,李贞时任 邵清廉照片 请点击7张 邵清廉照片 请点击7张(7张)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后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1] 邵清廉在延安宝塔下聆听李贞、张琴秋等讲党课。曾与抗战作曲家、《松花江》作者张寒晖邻居,[6] 长子郑云燕在延安宝塔小学。丈夫郑新潮在延安抗大筹建炮兵学校、宣化炮校。1947年创建牡丹江全军第一个军马场,从事日军战俘教管工作。1951年邵清廉调到北京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工作。曾为新民捐赠调拨优质种马16匹,1954年10月马政局归属军委总后勤部,1955年随军令转到地方。逝后与丈夫郑新潮葬于东蛇山。享年92岁。 新民人知道本市历史名人的并不多,而他们的事迹却享誉外省市乃至海外,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后列入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典范,[7] 根据众多友人纷纷提议:建议在新民市文化广场为历史名人树立雕像,以教育后代,树立典范,表达新民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奉献的爱国先驱们! 军史名人 苏炳文(1892年10月22日-1975年5月22日),字翰章,辽宁新民人,国民革命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进入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坚决抵抗,至1932年底弹尽源绝撤出至苏联,1933年回国,解放战争任国民军军事参议官。解放后,政协委员。 现代名人 马原(女),1930年生,辽宁新民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工作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教员;最高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副院长。全国妇联第五届常委,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全国妇联第六届执委。
差点儿是只猫(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