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青海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土族人民生息、繁衍在河湟地区。对青海高原远古文化的弘扬,东西方交通的沟通,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过重大的贡献。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黄南州的同仁县和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在甘肃省境内也有一定分布。民和三川地区是土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土族是民和地区的土著民族,但土族之“土”字,并非土著的意思,而是特定的民族称呼。长期以来当地土族自称“土昆”、“忙古”,汉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昆”,藏族称土族为“霍尔”。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土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其族源可追溯到西晋时期西迁的吐谷浑,其族名也由“吐谷浑”之“吐”字逐步演化而来。这一说法为民和大部分土族群众所认同。民和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为羌人居地,西汉时纳入中央版籍。汉武帝昭和时期,在包括民和地区的湟水流域设郡建县。金城郡治(允吾),就设在今民和下川口一带,自此,民和成为青藏高原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通道。汉宣帝时,赵充国屯兵河湟,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青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中川、官亭一带设白土县。
两晋南北朝时的“土谷浑”,中唐而后语谬为“退浑”,( 《新唐书·土谷浑》),《新五代史》和《宋史》卷492,《辽史》又称作“吐浑”。总之,唐宋时有称作“退浑”、“吐浑”者。而“浑”蒙古语是“人”的意思,故到元正式称作“土人”了。这时史书记载的“土人”,已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既不同于土谷浑,也不同于汉、藏、蒙古等族的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土族族源以吐谷浑遗裔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不断融合了蒙古、汉、藏、回、羌等民族的成份。唃 啰 相传在北宋年间,西来的阴山鞑靼与西夏结合,同 斯 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蒙古族系的部族在这个时期经黄河临津渡进驻黄河谷地民和三川地区,由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带领的部属余部在这里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土族一部,主要生活在赵木川地区。现在民和三川赵木川土族自称祖先是蒙古人,每逢重大祭典都要往东祭酒,以示不忘其祖。当地还留有当时蒙古军驻军的遗迹,据说赵木川窑洞是蒙军格日利特指挥部所在地,在当地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只是祭祀祖先时才聚会于此。三川喇家村、鲍家村土族,原是黄南同仁迁来的藏民,过去每年正月十五,他们还穿上藏式服装,到各庄巡游,以纪念祖先。根据三川部分土族的族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曾有一批汉人从山西等地迁入三川地区,与当地土族人民长期相处,有些就融合到土族中去了。民和三川官亭土族张家、贾家的家谱称其祖先原系山西平阳人,秦家家谱称其祖先原籍山西大柳树庄人。这些汉民族主要是逃避天灾人祸,谋求生路,长期飘泊,跋涉远足西部土乡,与土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步演变为土族。土族中还融有回族、维吾尔族的成分。民和土族地区冶土司之祖,维吾尔人薛都尔丁元初为甘肃佥事,薛都尔丁率其部(均维吾尔人)进驻今民和米拉沟一带。其中大部分融合到了回族中,有一小部分融合到了土族中。民和三川河边马家和大庄的十几户土族群众,在一百多年前是回族,后逐渐融合于土族之中。据口头传说,今中川前进旺石沟一带的村民自称是从甘肃兰州、永靖白塔寺等地迁来。此外,自汉武帝开拓西域以来,民和就是青海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政府经营西部青藏地带,必经民和境内两大唐蕃古道,一条是自东向西,从西安出发,由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过黄河“天下第一桥”进入今青海民和县境内,沿南大山北麓西到西宁。另一条是从临夏大河家渡黄河到民和县三川官亭镇,经古鄯向东北出龙支谷(即今隆治沟)允吾(今下川口)从郑伯津渡河西去。自公元1099年西夏李乾顺毁断炳灵寺黄河桥(天下第一桥)后,大河家到官亭的“临津古渡”成为南道之要津。历史上多有使者、商旅或军队由临津渡进入青海境内,以官亭为首站,官亭成为丝绸南路贸易重镇,明清时期曾出现“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的极盛场面。东晋高僧法显、北魏时比丘惠生及宗云、隋炀帝及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经西藏)。民和境内这两条唐蕃古道阅历了两千年的沧桑,汉唐以后的元、明、清三代也一直都是经营青藏高原地区的战略干线,在人类文明和祖国统一,以及国内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三川地区土族形成发展有过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作用,特别是民和土族表现的浓厚的汉文化习俗色彩,不能不说是两条古道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军队远征,部众散亡寄生于当地,商贾穷途求存于土著也是土族的一个来源。土族形成以后,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同时其他民族也融合有土族的成份,这也是三川地区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亲善、友好相处的一个有力的根源印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受汉藏文化影响较深。民和土族则表现出比较浓厚的汉文化色彩,故藏族称其为“嘉霍尔”,意即汉化了的霍尔人。在今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中,民和土族对汉文化教育尤为重视,接受融汇汉民族优秀文明程度先于其他少数民族之上。
元朝,民和地区汉族人口尚少,土人居住地区壤地毗连,遍及湟水流域,该地“可耕可牧”“五谷俱产”(《秦边记略》卷一)。元王朝为了巩固疆域,对许多土族首领授以官职,令其统治土族。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土司分文职和武职,民和土司均系武职。土司封职最高级为指挥史,其次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付千户、百户等。李土司先祖李尝哥本西宁州土人,宋封鄯善王,在元为西宁州同知兼都护使,传至四世 癿 癿 李南哥。像甘土司先祖贴木录,朱土司先祖铁木,辛土司之先祖朵力,东祁土司之先祖朵尔只失结均为西宁州土人,在元委以官职辖其领地。明王朝建立以后,继承了这一政治制度,“封土司民”,并正式采用“土司”名称。以本族豪酋统治本民族,父子世袭,不编户籍,不给薪俸,“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俗习治民,“土司世官其地,世有其土,土民世耕其田”。土司的主要职责是“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朝,民和“上川口,土司李氏之所居也”;巴暖三川,“汉土杂居”;古鄯,“其东皆土人”;“巴州堡土人所居”,“汉人无所居此者”;“下川,亦土人所居”,“虎喇害,亦土人耕种”。这一领域的土官率部归附明王朝以后,明王朝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待之以礼,授之以官”。明朝前期,在今民和地区的土族土司就有李土司、辛土司、甘土司、朱土司、祁土司、喇土司等六家。李土司南哥于明洪武四年以州投明,授原职。又累功进西宁卫指挥佥事,世居上川口,传十九世,历时五百六十年。李土司在今民和地区辖十五庄又六族;川口(东垣)、大庄、祁家崖庄、古纳原庄、马鸡原庄、原坡庄、双泉堡、莫尔多沟庄、旱台庄、高台堡、舍人庄、松树庄、呼拉海庄、米拉沟庄、头一泉庄、享堂等,阿拉古山、杏儿沟、梧释沟亦系李土司封地。癿 辛土司是元朵力 的后裔,明洪武四年归附明朝,报充小旗,其孙辛庄奴以功封百户,才以“辛”为姓传十八代,住今民和三川泉尔庄,辖窝铁沟、辛家庄、双塔沟、王家堡等地。甘土司是元贴木录后裔,明洪武四年归附明朝授原职,至贴木录子大都因功升为千户,大都之子甘肃袭职,始改姓为“甘”,明弘治十年,后裔甘宗禹有功,升指挥佥事,住今民和县前河乡美都川、甘沟乡、满坪乡、甘家庄、苗儿庄、铁公庄一带。癿 朱土司是元 铁木的后嗣。明洪武四年归附明朝后,其子经钢保,以随明成祖出征有功,升为千户。其子朱荣袭职,以后才以“朱”为姓。传十七代,住今民和县中川、官亭朱家、胡浪城庄。祁土司始于朵尔只失结。元时,朵尔只失结为甘肃行省右丞,明洪武四年归府明朝,授西宁卫指挥佥事,第三代后以“祁”为姓。管辖地区是朱家堡、王家堡、草滩黄河南北二庄、甘沟祁家庄、巴丹庄、牛角山城、河北祁家堡、鞑子庄、胜番沟、上下祁家庄等地。喇土司始于哈喇反。明洪武四年哈喇反归李承基土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庄学本 摄民朝宣德年间皇帝颁给李土司祖上的金书铁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庄学本摄附明朝,授总旗,其子薛贴里加因功授百户,第三代后以“喇”为姓,住今官亭镇泉里喇家庄、上喇家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