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湛江运动员徐益明在全国比赛中拿到跳台金牌,次年进入国家队担任教练,1985年就任总教练,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离开。退居二线的徐益明到美国,在那里,他和助手一起开车四处调研,为国际泳联和中国游泳中心拍教学带,写教学手册。
任务完成,徐益明又准备再度出山。春节前他回到国内,开始与有关人士商谈和选址。“我要成立一个国际跳水奥林匹克体艺学院,这是世界跳水的最高学府,既要培养奥运冠军教练,又要让小孩们爱上跳水。”春节期间在湛,我们听着他勾勒着自己的这一新理想。
“我的心始终系着中国跳水”
“为什么要搞这个呢?过去几年我在美国跑了15万公里,考察他们的业余训练模式。转了这么久,就觉得非这样搞不可,人家兼顾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奥运金牌,一个是全民体育。”徐益明说。
在向笔者阐述自己的计划前,徐益明举了一个例子:印度有个名叫瑞诗凯诗的小镇,只有7万人口,但每一届国际瑜伽节,这里都会云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爱好者。徐益明受此启发:“我也想搞一个全世界跳水的科研和培训中心,让所有人来向我们学习。”他还讲了一个故事:大约在2000年左右,有人在顺德组织了一场鱼塘跳水表演,当时水深只有2米,于是把水抽干,挖了一个3米的坑,在旁边用竹子搭了一个看台,结果吸引了3万多人观看。很快这个人又在广东的一个渔港,在驳船上面搭了一个木头跳台,表演者在上潮的时候往下跳,有人回忆,当时有10万人观看。现在搞得比以前更好了,比如直升飞机跳水、高桥跳水、高梯跳水、斜崖跳水……
他的灵感,首先来源于强大的自信。“我搞跳水技术搞了三十多年,不仅培养出了奥运冠军,还培养出了奥运冠军教练,他们现在练的还是我当年发明的一套,至今都没有人敢说超越我。”徐益明说。1994年,国际泳联曾委托他写过一本《国际跳水手册》。“我把我二十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介绍给了别人,整个世界都在读我的书,用我的保护带技术。我在美国搞调查研究,现在又有了23项技术创新”
徐益明说,他是7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他说:“我的心始终系着中国跳水。”他的计划,是想让跳水项目在奥运会上永葆一席之地,并不是来抢自己弟子的饭碗。
他打算为世界跳水最高学府亲自设计场地,与训练和保护器材有关的土建工程。清华大学跳水馆正是徐益明十几年前的作品。徐益明说,那是他的第5代设计,现在,他要把第6代留给自己的跳水中心。
“我最希望在家乡湛江搞跳水”
“有人说我是中国跳水的教父,但我练武出身,叫我‘中国跳水的祖师爷’更合适,我有很多徒子徒孙。”谈到自己的成就,徐益明很是自豪。他更为自豪的是,现在人们还在沿用他开发出的难度动作训练方法、手段和器材:1973年全世界跳水都还只是在跳两周半的时候,他在队员身上练出了第一个三周半;现在很多跳板选手全力攻克的109C,1986年徐益明的队员就已成功使用。
最后,我们最关心他所搞的“国际跳水奥林匹克体艺学院”的选址。徐益明吐肺腑:“我最希望在家乡湛江搞跳水。有那么好的基础、传统,又出了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是一块跳水的宝地啊!”
徐益明简介:
1942年出生于广东湛江,
1956年进入湛江业余体校,
1958年进入湛江跳水队,
1960年进入广东跳水队,
1972年在全国跳台跳水比赛中获得冠军,
1973年任国家体委训练局跳水班教练,
1985年任国家跳水队总教练,
1996年离开国家跳水队,
1998年与广东体委合作建立“广东国际跳水中心”,
2003年入选国际泳联名人堂,现任国际游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