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是温州三大主城区之一,古时候,瓯海属“瓯地”,全区国土面积467平方公里,占温州市区总面积的42%。
1981年建县,1992年撤县设区,下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251个行政村、85个社区,总人口99.69万(2010年)。
瓯海区先后荣获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省级教育强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科技强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城、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先进区、省级体育强区等荣誉称号。
1历史沿革
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瓯海上古时代属“瓯”地瓯海区风光
之一部分,据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瓯海之名由此而来。
瓯海区在战国和秦时属东越地,西汉初属东瓯国地,东汉初为章安县地,后为永宁县。隋朝起置永嘉县,直至民国。
瓯海区在隋朝起置永嘉县,直至民国。中国解放后,从1950年至1958年,瓯海区仍隶永嘉县,1958年划归温州市管辖, 1981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析温州市郊区设立瓯海县,由温州市管辖。1992年3月撤县设区。
2行政区划
区划调整,原瓯海永强片共7个镇划归龙湾,藤桥片的2个镇3个乡和梧埏镇的4个村划归鹿城,瑞安市仙岩镇、丽岙镇并入瓯海。
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岸、五凤垟、北林垟等3个乡,并入泽雅镇,将梧田镇、新桥镇、娄桥镇、南白象镇、茶山镇、三垟乡等五镇一乡的行政建制改为街道办事处。
2011年3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潘桥镇、郭溪镇、瞿溪镇、丽岙镇、仙岩镇5个镇建制,成建制设立5个街道办事处。
瓯海区辖12个街道、1个镇,85个社区、2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辖区 面积 常住人口 办事处驻地
景山街道 2.79平方千米 3.81万人 将军桥村
梧田街道 25.96平方千米 22.37万人 梧田大道428号
茶山街道 30.60平方千米 7.62万人 茶山村梅泉路
南白象街道 12.72平方千米 5.87万人 鹅湖村
新桥街道 7.69平方千米 9.35万人 新桥村
娄桥街道 23.18平方千米 9.32万人 娄桥村
三垟街道 13.10平方千米 4.17万人 垟河村后垟
瞿溪街道 35.34平方千米 5.24万人 会昌路76号
潘桥街道 57.44平方千米 7.34万人 华亭村
郭溪街道 42.59平方千米 12.3万人 塘下村
丽岙街道 33.00平方千米 3.5万人 茶堂村
仙岩街道 34.30平方千米 6.1万人 河口堂村
泽雅镇 139.56平方千米 2.7万人 源口村
3自然地理
瓯海区
瓯海区处于温州市区的西南部,北靠鹿城区,东邻龙湾区,南接瑞安市,西与青田县(属丽水市)接壤。
地势
瓯海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亢北卑。陆地占93.33%,水域占6.67%。林业用地面积37.6万亩,耕地面积12万亩。
水文
瓯海区风光
瓯海境内有温瑞塘河和汇昌湖两大水系,大小河流152条,主河道17.27公里,主干支流36.09公里,一般支流345.14公里,河床宽度15至100米不等,水深1.5米至6米之间,于吴淞高程5.0米时,河道蓄水总量达6500万立方米。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
气候
瓯海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700mm,年总降水量达11.56亿立方米,蒸发量3.64亿立方米,无霜期276天。
4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瓯海区总人口835607人,其中(1个街道、15个镇、7个乡):景山街道31002人,梧埏镇122337人,南白象镇26950人,茶山镇28857人,瞿溪镇33979人,娄桥镇44846人,郭溪镇68121人,潘桥镇43319人,新桥镇64891人,永中镇161444人,天河镇34426人,沙城镇41277人,灵昆镇17457人,藤桥镇27325人,临江镇14133人,泽雅镇15868人,三垟乡22327人,双潮乡8979人,岙底乡3406人,上戍乡13880人,五风垟乡3975人,北林垟乡3357人,西岸乡3451人。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瓯海区常住人口99.69万人。
5经济概况
2013年,瓯海区实现生产总值378.2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84.61亿元,财政总收入42.11亿元,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28.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19元。
第一产业
2008年,瓯海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建有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温州市花卉产销中心和茶山杨梅精品园、三垟瓯柑精品园、泽雅高山蔬菜基地、郭溪无公害稻米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产业
瓯海是“中国锁都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和“浙江省新型包装产业基地”,鞋革、服装、眼镜、锁具、烟具、汽摩配等产业占到经济总量的77%以上。 “中国十大锁王”有4个属于瓯海,奥伦、惠特、卡帝奥尼、香牌等4个品牌被授予“中国真皮标志”产品。境内有市值领先的服饰类上市公司森马服饰,还有冠盛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锁具有限公司、万超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0.12亿元。
6交通状况
截止2011年,瓯海区城区道路总里程307.243公里,总面积442.55万平方米。104国道、南塘大道、高桐公路贯通南北,瓯海大道、西山西路、温瞿公路横跨东西,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和金温、甬台温、温福铁路穿境而过。瓯海区251个行政村都通上了水泥路。
7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2011年,全区有各类幼儿园154所,小学64所,初中19所,普高9所,职高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电大分校1所。在园幼儿31850人,中小学在校生79294人,特殊教育学生108人。在职公办教职工4357人,民办学校聘用教师4196人。全区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人口入园率达96.8%;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了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6.91%。普通高中省证书会考平均合格率达98.95%,全年报名参加高考考生3472人,录取2898人,录取率83.47%,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全年报名参加成人高校考试人数228人,录取人数164人,录取率71.92%。
2011年,瓯海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博馆1个,文化站13个。屏纸制造工艺、彩石镶嵌石雕等2项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坑村、水碓坑村被公布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电视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7%、99%,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7万户。瓯海还是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城。
医疗卫生
2011年,瓯海区有各类医疗机构28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11.2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2.24万人,参合率87.8%。地处南白象街道的温州附一医新院正在建设。
城市建设
2013年,随着高铁建成开通,温州轨道交通谋划建设,西部交通网加快完善,华润万象城、国际汽车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重大商贸业项目相继启动,正在建设之中的南湖城市综合体、站前商贸区、新城商务区、浙南花城、潘桥国际物流基地、总部经济园等重点工程将成为瓯海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另外,瓯海还建有浙江皮革市场、温州家具市场、浙南粮食批发市场、温州装饰材料市场等各类商品市场。
8旅游景点
五星级景区:四连碓造纸作坊群、梅雨潭;瓯海区实际寺
四星级景区:金坑峡、七瀑涧、四连碓、水碓砊村古村落、唐茶、圣寿禅寺、头陀寺、三垟湿地、丁岙杨梅;
三星级景区:龙井山、摇摆岩、珠岩、蘑菇岩、天门峡、三折瀑、深箩漈、龙虎瀑、青蛙瀑、天窗飞瀑、九条漈、半岭飞瀑、白水漈、四连瀑、虎啸瀑、三个漈、百丈漈、南方红豆杉、七寄树、寂照庵、捞纸作坊群、黄坑村古村落、古洞岩、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琦君故居、新桥古榕、汇昌河水上公园、瓯柑、天池、龙须潭、雷响潭、化成十景、黄叶早、仙岩摩崖石刻、陈文节公祠、天河水库、高山草甸、百家尖。
9风土人情
瓯剧
瓯剧,是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为中心的地方戏。瓯剧是在民间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高腔、昆腔流行于浙南,乾嘉时,乱弹班开始盛行,班社均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后又兼唱部分传自安徽的“徽调”,滩黄,时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剧种。因为它是一个以唱乱弹腔为主的剧种,故又叫“温州乱弹”。1959年改称“瓯剧”。[10]
瓯剧演出的基地是农村的庙台和草台子。浙南农村,每地都有大小庙宇。庙中均有一定的庙产,每年都有固定的酬社活动,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在此期间,结合演戏,四处商贩毕集,名日“会市”。
10名优特产
杨梅
瓯海农副土特产主要有茶山丁岙杨梅、瓯海瓯柑、“黄叶早”茶叶、泽雅屏纸、三垟菱角等,荣获“中国杨梅之乡”和“中国瓯柑之乡”称号,其中瓯海瓯柑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