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庙戏台

家乡区县: 临汾市 尧都区

牛王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后因大德七年(1303)平阳地区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维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还保留着宋金乐亭旧制。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自汉代出现戏曲萌芽始,至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戏曲。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更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也正由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风尚,山西的地方戏台遍布各地乡村。仅以元代戏台而论,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晋南一带。如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公元1283年),东羊村戏台(公元1345年)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戏台等等。据《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记载,在当时的晋南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戏台,足见元代山西的戏曲艺术是多么发达。[1]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因而,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据统计,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2886座,其分布几乎遍布山西各个地区,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

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后面及两侧后半部三分之一筑墙,正面为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整体采用大额枋结构,完全沿袭宋金时期乐亭戏台的独特风貌,三面敞开,观众可以从正面两侧观看。牛王庙戏台的这一特点与现代的T形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牛王庙戏台整座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前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为单檐十字歇山灰瓦顶。台基有四根角柱,前台石柱上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也正是因为这一行大字,才让它们的价值无法估量。
牛王庙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
从戏台内部观看,顶部藻井全为木质结构,顶部看上去有点像八卦形状,上边两层全为从大到小的八角形,到了最下一层又巧妙地回归到四方四正的四边形,整座戏台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部由木材榫卯结合而成。
在牛王庙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

赵静霞(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