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筋凉皮
面筋凉皮主要出自关中一带,西安城里的人家也多有自做者。首先是洗面筋,先和好面,醒上一段时间,大约有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然后将面团放在水里洗,洗面筋时要轻拍面团,切不可去搓揉,当面团洗到再无淀粉流出时,就算洗好了。洗好的面筋可以在笼上蒸,也可以在锅里煮,蒸煮之前可以往面筋里加少许小苏打粉,使面筋虚一些,比较好吃,蒸煮熟后放在一边待用。洗好的淀粉水要静置一段时间,也有人将淀粉水放上一夜的,是为了让其沉淀的更充分。淀粉水沉淀好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已经凝结的淀粉浆,这时再给里面加水,搅拌成稀稠适度的面糊,就可以开始蒸制凉皮了。
水烧开后,把面糊倒入皮子罗内,将罗转圈摇晃,使面糊均匀的平铺在罗里,然后放入开水锅里,也有的人锅里架一箅子,把罗放在箅子上蒸,大约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了。吃的时候,将面皮按自己的嗜好切成可宽可细的条,再把待用的熟面筋也撕(或切)成条状,在碗里放入面皮和面筋,加上辅料和调料,一碗凉皮就成了。面筋凉皮的辅料没有太多的讲究,凡是应时的蔬菜都能用,如黄瓜丝、青菜丝、芹菜丝、绿豆芽等都可以。调料除了盐、醋、酱油、味精、蒜泥、辣椒油外,最有特点的是专门熬制的调料水,这种调料水根据各人喜好不同而不同,主要用草果、茴香、丁香等调味品熬成。调凉皮时放多少调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来定。调好的凉皮皮子白里透亮、面筋因为吸附酱油而泛黄、黄瓜丝现着绿、辣椒油敞着红,好吃又好看。再配着绿豆稀饭,加几样现拌的凉菜,是很不错的消暑食品呢。
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因出自户县秦渡镇而得名。秦渡镇,是陕西关中著名的历史名镇。《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此镇又被称为“周丰宫”,镇北五里处有“周文王灵台”。公元 401 年,后秦皇帝姚兴从西域迎来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到户县草堂寺译经,在附近的沣河段设渡口,并于渡口处设置秦渡镇,随后逐渐成为交通及商业重镇,至今已1600多年。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户县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节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旺火蒸熟。吃是,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香。
秦镇米皮用产于秦岭北麓、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做秦镇米皮先要泡米,把大米洗净,泡入水中,大约泡一个晚上,然后将泡过的大米再加两倍的水和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已不再用石磨,改为打浆机打浆。浆打成后,要测一下浓度,方法很简单,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浆,提起来慢慢倒下,浆汁呈线状又不会断就可以了。
秦镇米皮用蒸的方法,一口大锅,很大的蒸笼,很多层笼屉,铺上细密的白蒸布,把米浆匀匀地倒在蒸布上,一层一层地架上去,一次可架十多层笼屉,一般蒸五分钟就熟了。切秦镇米皮的方法很独特,具有观赏性,砧板上先要铺一块白布,将米皮铺在白布上,用大铡刀密密地切过去,看上去只见铡刀把在师傅手中上下起落,铡刀另一头在砧板上轻轻移动,这套动作叫作“凤点头”。
秦镇米皮的辅料主要是黄豆芽和小芹菜。调料也比较少,盐、醋、味精、辣椒油,不放蒜,不放酱油。其中的辣椒油则是特制的,可以说,秦镇米皮最具特色的就是这辣椒油。辣椒要选上等的秦椒,凉成干辣角,连辣椒籽一起碾成辣椒面,放入精制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佐料,用文火直熬到香味飘逸,红中透亮。这一招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可以说,秦镇的米皮师傅把熬辣椒油视作一种绝技,也是一种秘技。一般人想学到手还真得下点功夫不行。
调米皮时讲究盐要重、醋要轻,也就是说多盐少醋,一般调时先往碗里放约四分之三的米皮,加入盐、醋、味精,然后用其余的四分之一米皮,在辣椒油碗里蘸一下,让米皮挂上辣油,若吃辣椒重的人,可以多蘸几下。调好的米皮根根都是红红的,吃完后碗底不剩一点儿汤汁。有的人吃秦镇米皮时,让师傅多放醋,其实,醋一多就失去了秦镇米皮真正的味道了。
更多美味请关注http://wm23.cn/Tingting_xu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