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位于射阳河、废黄河尾闾间的沿海地带。东北濒黄海,东南连射阳县,涟水县,西北临响水县。面积一千六百零六平方公里,因地处黄海之滨,故名滨海。 全县除极少数回、壮、侗、白、朝鲜等少数民族外,均为汉族。 滨海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水土宜人,物产丰富,
是我国黄海之滨的一块宝地。(小小自恋一下
) 滨海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大家搞清这个过程,对于了解滨海的历史和海岸防护、海涂围垦、土质利用、港口建设、资源开发、海防建设等、都有重要意义。 滨海历史探寻(2)滨海广大平原,本属海境 滨海地区,原除古海岸线少部陆地外,大部均属海境,本非现在地貌。 据历史记载,盐阜地区早有三条沙堤: 一曰西冈(又名阔沙冈):北起羊寨,向南经喻口、沙冈、沙缺口、凤凰河、沙旺头、冈门、大冈入东台境,和南部海安的青墩、泰县、泰州、江都、扬州一线的古沙堤相接,原为江苏新石器时期中一段时间内的古海岸位置。 一曰中冈:位于西冈东,经沟墩之西、浑然一体深河北,向南入今建湖县境与东冈相接。 一曰东冈:北起北沙,经吉冈、潘冈、绿杨冈、丰赐墩,阜宁城沿串场河东岸与中冈相连,再由陈家坎向南经上冈、新兴、盐城、伍佑入东台境。 经北京考古研究所对青墩遗物鉴定,这三条沙冈,距今已五千多年。依此,可大致认为,扬州、泰州、海安的青墩沙堤和西冈及江苏北部古沙堤,均为五千年前形成。中冈、东冈则迟于西冈,是继西冈以后在岸外沙州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这里的沙堤形成是有长期历史过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古海岸原在古沙堤沙冈之东。由于以后黄河主道从渤海入境,这里的海岸在黄海的动力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渐趋于稳定。沿岸河流输沙量很少,对海岸没什么显著影响,以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沿岸沙堤。而西冈一线的古沙堤,则是在风浪作用下,海岸迅速后退,退到西沙冈一线。因沙堤已达波浪最大高度,于是海岸又相对稳定下来。可见,西沙冈一线的古沙堤海岸是经过风浪长期冲蚀后退而形成的。 从历史记载看,唐肃宗至德前后因潮患频发,点陡使李承,由楚州至阜宁、盐城、海陵一线,沿沙堤堤脊而筑捍海堰。堰筑后,潮患免,五谷丰登,故名常丰堰。宋仁宗天圣元年范仲淹临西溪东台盐仓时,为避免海潮冲击,修捍海堰,又沿李堤修建,北韦阜宁北之丰赐墩,南至南通之余西,计三百余公里,天圣五年建成。宋至和年间,沈起又沿李堤由余西继续修至吕四。元朝初兴化令詹士龙又由吕四大修至盐城、庙湾场。明朝成化十五年,巡盐御史杨澄又筑泰州堤,植物万株,万民受益,故名杨公堤。在阜宁地区,北沙乃唐宋淮河出海之口。 从海岸关隘看。据<<庙湾镇志>>所记载北沙北的古云梯关云:“宋元以前,关当淮河之口。“清朝河督靳辅开辟河口时说:“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河、淮河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云梯关系今废黄河北的响水县黄圩乡云梯村,与我县大关、小关、沈关、天沟及庙湾镇(今阜宁城)等地沿为一线。淮河独流入海时,线内为陆,线外为海。 滨海沿海古驿道均赖堤堰为基。清朝年间,阜宁北路驿道,从阜宁总铺起,就有丰赐墩、西天沟、北沙、云梯关一线四个递铺,均以古海岸为道,道东则为海境。 综上可见,滨海广大平原,本属海境无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