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县城东海镇一河两岸,风光秀丽。以前只有一条大桥连接南北两岸,到解放后才新修龙山桥和人民桥。目前随着城区扩大,南侧延伸到红光、神冲,因此金钗桥和神冲大桥加上来,再算上北侧的龙潭桥和玉照公园的九曲桥,东海河面上已经有七座桥,这些桥造型各异,很有特色:大河、大桥,两岸绿树成荫,成了东海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居于七桥中间,位于市区中心、最古老的这座桥最有特色:桥身原是的六墩七孔平桥。一九九0年重建时,改成三孔的拱桥,桥面也展宽至20米,两边设人行道置石栏杆。桥名“迎仙桥”三个字是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程思远题的。“迎仙桥”这一桥名陆丰人叫惯了、听惯了,习以为常。但外地人听来很好奇:这桥名起于何时?缘何取名“迎仙桥”?迎的是哪路神仙?关于这桥名,当地有这样的传说:
远古以前,东海滘这个地方是没有河的,当然也没有桥。从西北区下来的大河是从现在玉卬公园上游垂直向南,经后壁洋、鲤鱼潭那个方向直接出海的。平坦的大地,良田万顷,田野间散落一些村落,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汗水收获这田野的回报,民风淳朴,大家和睦相处。犹如世外桃园。但这里地处南疆,西北一带山高林茂。蛇虫虎狼甚多。中有一条大金蛇,千年修炼,得道成龙。无奈天规难违,登不了仙界。空有济世本领,却苦于报国无门。忧郁度日。时不时掀点风吐点云,一来修炼自己的本领,二来吐点怨气。于是搞得大地天昏地暗,大雨滂沱。有一年夏天,这孽龙玩过火了,一连数月大雨倾盆,天象塌了一样,导致山洪爆发,地泉突涌,洪水浸没田野村庄,泡浸数月以后,洪水从低洼处突围,象脱绢的野马奔向南海。洪水走过,洼地形成了一条大河,将原来连在一起的大地自东向西隔成南北两边,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东河。经此劫难,百姓苦不堪言,终年为水患所害。适逢八仙过海东渡,路过此地,见此情境,愤慨不已,体恤民情,拨刀相助。吕洞宾一拐杖敲在孽龙头上,曹国舅一掌把它按在地上,韩仙子把它的龙须拴在树上。这孽龙睁大双眼,盯着众仙:“我乃有千年道行的真龙,你们不可造次!”众仙乘势坐在龙身上,何仙姑发话了:“孽障,你看看,你凭一时兴起,翻江倒海,可知危害多少生灵?”孽龙顺着仙姑所指,低头看去,这一看不打紧,看那大河两岸,房舍倒塌,田野被浸,水面浮满人畜的尸体……小孽龙吓出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做错事闯了大祸,于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向众仙求情。八仙乃天人,当然知道凡事都有个数,没有要屠杀它的意思,只是要教训教训它。于是罚它把龙身化成山脉,固这大河南侧的洼地,将功补过,为这一方百姓造福。这孽龙听到轻饶,叩头谢恩。伸展龙身化成长堤挡水。慌忙中不辩东西,一头扎下去,把原来的河道都堵住了。致使大河改道向西,在炎镜寨村前才拐弯向南。因龙身有头有腰有尾。因此这长堤就有高有低。高的后来就叫做山。这龙头化后还是龙模龙样,不信你看今日龙山中学西南侧当地人叫龙头的地方,活脱脱就是龙的模样。而龙山中学西北侧的山下,有一个地名叫龙须巷,这是当年韩仙子栓龙须的地方。因那里近龙嘴,常有龙津流出,当地人就在那里挖了井,叫龙须井。这龙须井很神奇:不仅水质甘甜,而且地处山坡高处却长年有水,就是大旱之年其它地势低的井已枯竭,它还是有提不尽的水。更神奇也更令人不解的是龙须井竞然有二口:两口井都在一家大祠堂内,天井一口比较大,这是东海各社头群众都可去取水的井。东海一般的群众也许只知道仅有这一口井。而相距几米外的祠堂伙巷中再有一口井,很少有人知道。祠堂的主人称内外龙须井。平时井面用没有密封的铁盖锁着。内龙须井的水质更好。一直都是主人食用,从不让外人取水。就是现在陆城的自来水已很普及且水质很好,祠堂里的人还在用内龙须井的水。为什么一个祠堂相邻几米有两口井?且是井口很大,工艺均很精美的。挖于何时?为什么都叫龙须井?一个个的迷团连祠堂现在的主人都不清楚。据说是当年降龙时韩仙子怕这孽龙潜逃,在地上钉了两支桃木钉栓住龙须。日后就成了两口井。这龙山没点破没有人知道,只知道现在的龙山中学这个地方叫龙山,龙山脚下有金带巷、有龙须巷。龙须巷这地名容易理解,而金带即是当日孽龙随身佩带之物。飘落那里而得名。龙山向东北方向延伸,在陆丰境内的依次是:龙山、大湖山、飞鹅山、福字山、白石门山、狮仔嶂。虽然这些山有高有矮、有大有小,但脉络是相承相接的,这些山连起来,宛如一条巨龙,那正是当年小孽龙的龙身化的。
小孽龙降住了,但大地一片灾痕,特别是留下这条河。有道是隔河千里远,对周边的百姓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不便,于是乡贤就倡议造一条桥以通南北,刚造时是木桥,很简单。桥造好了,大家很欢喜,搞了一个隆重的庆典仪式。免不了感谢天地、祭拜神明。时有乡贤提议:救我们百姓于苦难的是仙人,我们要世世代代铭记他们,更求他们常临东海,为我们赐福。我们就把此桥命名为“迎仙桥”。大家一致赞同。这桥名一直延用至今。成书于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就有“仙桥夜月”的记载,有图配诗,且位居陆丰八景之首。有史可考的是: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524)知县肖泰夫率领民众建这条大桥,桥名就叫“迎仙桥”。迎仙赐福,桥名寄托着两岸百姓千年的祈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