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占增城区面积8.3%,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区面积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页岩和中细粒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山脊狭窄,起伏大,山坡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峡谷。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零乱。如小楼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一般是山坡缓,山顶圆浑,水系呈树枝状,切割较强烈。
缓坡丘陵地: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高度多为200~400米,山顶圆浑,坡度20°~30°,水系呈树枝状,多成缓坡谷。如境内东南部,宁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围有陡坡的广阔平台,称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没有突出山顶,如花岗岩、变质岩所构成的台地。零星出现在高滩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残丘、孤峰与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层多已风化成红土,草木丛生。贮水条件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枯。
河漫滩上第二阶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宽约200~800米,以2°~4°向河床倾斜。由第四纪近代冲积物组成,厚13米,阶地地面平坦,土层沃厚,是农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河漫滩上第一阶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积63平方公里。阶地宽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楼地段,地势平坦,仅有一阶地,阶地面不对称,宽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滩东洞、灵山至派潭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正果、小楼一带河谷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弯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的低丘,平原面积约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积地: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平原。由东江、增江的冲积、堆积作用与古海湾堆积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