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的经济状况

家乡区县: 四川省黑水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繁多,出产天麻、贝母、虫草等名贵药材,药用植物282种,药用动物52种。珍稀动物有金丝猴、扭角羚、藏马鸡、云豹等。除森林和天然草场外,还有极大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卡龙沟自然风景区。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解放前,处于土司、头人长期世袭统治下,文化落后,生产原始,资源无法利用,产业结构单一。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03万元。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比1952年增长8.41倍,年均增长率8.61%。1952~1957年,基本无工业。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6.98%。 1958~1965年中,大力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年均增长 4.93%。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6- 1971年平均下降0.78%。1972~1975年经济发展逐步回升,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62%。
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1976~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4.78 %。 全县以农为主,有少量牧区。据解放初统计,全县粮食产量仅550万公斤,平均亩产52.5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引进新式农机具和耕作技术,改善了生产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 23863.6吨,比1952年增长4.2倍。农业产值由1952年的403万元增至2060万元,增加5.11倍,农村人均有粮518公厅,人均纯收入510元。199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10.39万头,牧业产值454万元。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解放初森林覆盖率为 23.56%。 1962年活立木蓄积量 4358. 46万立方米。经30多年的大量采伐共交木材900余万立方米。1986年普查,森林覆盖率为24.91%,活立木蓄积量2995.88万立方米。1980年后,贯彻“以营林为主”的方针,控制砍伐。 1964年以来,发展以苹果、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至1990年,有苹果 7924.5亩,年产苹果 75万公斤。花椒 8339.5亩,产量3万公斤;核桃3148亩;产量8..75万公斤。1979年以来,乡镇企业逐步发展,1988年产值达422万元。 解放前,工业还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大力发展地方工业。1957年开始,逐步兴办了农机修造、水泥、建筑、建材、印刷、粮食加工,服装、酿造、电力、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1988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691万元,比1957年的1.2万元增加575倍。
境内交通闭塞,高山峡谷,山道崎岖只有几条便道与县外相通。解放后,国家投资兴建公路,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 1958年建壤(口)黑(水)公路与成阿公路相连。1968年建茂(县)黑(水)公路。后又相继修筑了芦花至三打古、芦花至德石窝、渔巴渡至毛尔盖、渔巴渡至麦扎等支线和乡村公路。 1990年全县已建成公路13条,计334 2公里,4个区、 16个乡通公路。1959年以来,省、县运输部门先后在黑水设站经营客、货运业务,1990年全县拥有货车300余辆,全年客运量4.98余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81万人/公里,货运量5.25万吨,货运周转量1636万吨/公里。
邮政电讯事业。1952年8月建立邮电局至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7个,县、区均开办邮政、长话、电报等业务。有市话交换机100门,杆长4公里,电缆线长1.83公里,15瓦短波发行机3部,三路载波机1部,农话交换机170门。有会议终端机、汇接机各2部,农话222杆程公里,线长346对公里,邮路3条,231公里。1990年,报纸期发7729份,累计147.59万份;杂志期发5977份,累计人7.85万册。邮电业务总量151501万元,业务收入157.49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485.948元。
解放前境内没有商贸市场,只有少数外来商人用土布、食盐等生活资料和少量枪支弹药换取鸦片、金银及土特产品,处于物物交换的状念。解放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998万元,比1953年增长41.2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00多万元。 黑水县属贫困地区,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工农业基础薄弱增长幅度不大。1953年财政收入36万元。1990年为 362.1万元。1952年黑水解放时,农村人平纯收入38.13元,1990年为510元,增长13.37倍,年均递增人7.74%。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212.42元和138人7.93元,比1978年的826元和587元分别增长2.56倍和2.36倍。1990年城乡个人储蓄额1094.2万元。解放前人们居住拥挤、住房简陋。解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农村普遍建了新房,讲究粉刷装修,改善了居住条件。 1982年至1990年,农村新建房屋12.9万平方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城镇建设。1990年底,县城房屋达22.9万平方米,区、乡政府驻地房屋达6.46万平方米。

卡斯达(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