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陈明清

家乡区县: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陈明清离开人世半年,韦志中老师如约来到明清的家乡,实现了韦老师的承诺,也实现了明清生前的夙愿。看着韦老师和明清父母第一次见面就像认识了好久的一见如故。看着大家翻看明清一张张年轻时照片的兴奋,我忽然觉得明清没有死,这是一种真实,也是一种温暖。就像音乐在最美丽的地方间断又继续。那生命的美丽竟然完全掩盖了死亡的阴影。

看着网上一篇篇思念明清的文章,回想明清追悼会上庄严隆重的场面,我忽然明白一件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在死后活生生的存在的。陈明清的死,成了一种诠释,那就是有一种死,他可以让人们更珍惜生,更理解的生的方式和意义。

今天听韦志中老师在“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培训中讲到: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三个分离,那就是亲子分离,婆媳分离,生死分离。我在这里主要要讲讲生死分离。

明清换不治之症之后,亲人和集体给予他无限的关怀和支持。这种支持让她勇敢的面对人生中最残酷的死亡考验,这种关怀让她喘息着走上讲台,这种认可让她坐在轮椅上讲课,这种崇敬让她在病床上为身体健康的人做心理咨询。

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看,陈明清拥有一个最好的,最合理的家庭和集体,这种家庭和集体让她积极战胜疾病,乐观对待自己的不幸,因此,陈明清的心理是健康的。是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让陈明清多活了17年。这种关系让陈明清不断澄清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她的人生在疾病和人们的爱护欣赏中逐渐变得明亮,呈现出生命本来灿烂的面目。一个个正确的词汇出现在陈明清病后的生活中“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能拓展它的宽度”;“工作中,我得到了成长,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我自己,支持别人的同时也就支持了我自己。虽然生在大山中,但我愿做大山里的卡耐基,实现我人生的许多梦想。七年,没有荣耀的沧桑,有的更多的是对心理工作的如痴如醉,心向神往的爱,这份爱让我执着、无悔,让我产生无穷的力量去克服任何困难去完成我该做的每一件事……”;“当学校把任务交给你时,所有的困难与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你自己来思考来把握,主动迎接每一个挑战。而人们惯常的做法是等着领导来布置一件工作又一件工作。学校给了我一片可以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而我却曾在抱怨学校没有告诉我往哪个方向飞,怎么飞。学校给了我宽松,让我尽情发挥着我的创造力去工作,而我却曾在等待,等待一条现成的路出现在面前……从此我改变了工作态度,也使我的工作从此走上了正轨,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区级课题的申报,心理课历史性的排入了学校的课表,心理值班的正规化。。。。等等,心理工作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常规化的轨道上来。”正确的词汇能触动和感动我们。陈明清在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影响下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工作,通过服务社会和奉献爱自己的人获得战胜病魔的能力。这种选择成了一种力量,一种用心理战胜身体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让现代医学对陈明清生命的无数次宣判成了一纸空文的自嘲。

带着光荣,带着对生命和世界的无限怀恋,陈明清美丽而壮烈的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追求的别离。今天,韦志中老师从广州万里之遥来到北边的北边。免去全部学员几万元的培训费。让陈明清原本高尚美丽的生命又一次成为人们心中的力量。永生有多长,陈明清的离去,让生者乐观积极的对待生活,对待分离。更让心理工作者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她挥手之间,我们似乎都得到了永生。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衣冠不整下堂来。”明清有知,会在“海上仙山”关注我们的盛会。“上天入地求之遍”,韦老师的呼伦贝尔之行,何尝不是对陈明清最好的寻找。他让我们找到了一首遥远的、飘荡天际的乐章。
韦老师走后,我又去了海拉尔。回来打开机器,把这篇文章传上去。四天的“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体验太累,文章是在极度困倦和半昏迷的后半夜写成的,纯属意识流的随笔,没有任何修改。希望韦老师、张老师全体、全体同学都能看到。想念老师,想念大家。

尘心(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