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踩高跷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南塘踩高跷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人民群众在历代的祭祀、庙会等活动中产生并延续的一种技艺表演节目。对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踩高跷俗称“高脚景”或“缚柴脚”,为我国百戏种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的《列子·说符》便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又有一说高跷的起源与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或以沿海渔民的捕渔有关。《山海经》中有“长股国”的记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捕鱼也”。据南塘当地老人们代代相传的说法,踩高跷这个活动在清朝时南塘就已经有了。但究竟最初从哪个年代开始无法考证。

南塘踩高跷是南塘群众传承至今有数百年历史的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表演节目。集舞、戏、杂、武于一体。表演者化妆后穿着服饰,双脚缚在有九十厘米高的长木的横杆中部特置的脚踏板上,然后用巴掌大的布带将双腿分别缚于两支长木上,再拉下裤腿遮掩支撑点和缚腿部位。这样表演者站直后看起来便像高脚人一般。经过刻苦训练的表演者不但能以长木当脚行走自如,还能演绎各种人物步法和跃动前行等。此外,表演者还能手持道具做出各种生动的戏剧动作。如:包公出巡节目中手持“回避”和“严肃”牌的衙役,张龙赵虎手持长剑威武前行;高跷英歌舞节目中有手持道具蛇和木槌者,作舞蛇舞槌等动作。表演者扮相动作滑稽。再配上海陆丰吹打乐或陆丰大锣鼓及哨子声,增强节奏感,场面相当活跃壮观。

南塘踩高跷表演人数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或活动规模的大小而定,一般由三十六人或四十八人,或七十二人组成。表演的节目有《英歌舞》、《包公出巡》、 《八仙庆贺》、《济公》、《金猴贺岁》等。在陆丰大锣鼓或海陆丰吹打乐伴奏下,就着口哨和器乐和谐的节奏,翩翩起舞。其表演风格则依节目而定。若内容喜悦的,如《济公》、《西游记》节目,则以“逗”为主。在“逗”中引人发笑。若内容洒脱的,如《八仙》节目,则以“浪”为主,给人富有诗意之感。若内容豪放的,如表演梁山好汉的《英歌舞》,则突出粗犷、威武,让人感受阳刚之美。 南塘踩高跷对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人民群众在历代的祭祀、庙会等活动中产生并延续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的风格独特,表演者用木代脚踩踏跳舞,属技巧性舞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又在庙会祭祀等庆典活动中进行。具有凝聚力相亲和力的人文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南塘踩高跷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成立了理事会。曾多次被挑选参加各种场面的演出活动。2004年元宵节,参加了陆丰市文娱活动暨经济贸易节的巡游表演;2005年参加“中国(汕尾)泛珠三角地区(9 2)招商洽谈会活动文艺巡游。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我的个人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 http://wm23.cn/wrh0302
我的个人博客主页是 http://blog.sina.com.cn/u/5282874393
我的个人梧桐子主页是 http://www.wutongzi.com/uc/38324513.html
我的个人微信主页是 RJ20140302

 

王锐浩再奔跑(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