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窑沟——一个老去的传说

家乡区县: 山西省神池县

如果说西海子是神池失而复得的一颗明珠的话,那远在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就只能算是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一段美丽传说。
神池名胜古迹不多,能数得上来的也不过丁家梁的圆明观,大磨沟的舍利塔以及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等有限的几个。而且就是这些硕果仅存的古迹,也都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目前都已破败,只留下一些残存的痕迹供后人探寻。而在这些古迹中,无疑烈堡的辘轳窑沟悬空寺在神池的名气是最大的。
辘轳窑沟悬空寺位于烈堡西约二公里处的辘轳窑沟。这里之所以叫辘轳窑沟,是因为悬空寺建在半山崖,洞前横一辘轳车,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条沟为辘轳窑沟。传说,在很古以前,辘轳窑里有一位善良的仙人,乐于助人,普济贫民。悬辘轳车于窑前,不辍辛劳,每逢村民举办喜筵,需要碗碟,用户只需写个单子,向洞口一拜,辘轳车就会自动启动车绳,吊下一摞一摞青瓷玉碟。直到现在,洞口仍悬着一截2尺长的车绳呢。
我们无法考证这传说的真假,但辘轳窑沟从此却是名声大振,地以寺名,寺以地名,到后来,辘轳窑沟就是悬空寺,悬空寺就是辘轳窑沟。
据后人考证,辘轳窑沟悬空寺始建于明代。早在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至1464年),五台山一僧号“秘空者”见这里“岩悬一洞,气象不凡,遂有栖心”,于是就在这里招募僧尼,“建寺奉佛”,后传坐化于此山,迄今,悬空寺碑记仍留有3行竖书梵文,虽经风剥雨蚀,仍清晰可见,据说,这就是秘空活佛传给人们的“心咒”,可“消灾免祸”。从现存几座石碑的碑文看,悬空寺最初只建有石佛像两尊,成化十四年(1478年)重修,于洞口崖壁凿石龛一楹,内竖释迦、药师、弥陀三像,列竖十六高僧,洞外两侧凿石窟十数,为僧斋厨寮,洞口悬辘轳以垂吊。今四周洞窟即为其时所凿。并列于悬空寺者建有关帝庙、娘娘庙,寺庙正对谷底,曾建有戏台和多种庙宇,与悬空寺组成寺庙群。之后,辘轳窑沟群庙曾三次大兴土木,在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乾隆34年(公元1769年)、道光30年(公元1850年)进行过修缮或重建,是神池县较为古老的寺院和名胜之一。
据载,寺庙鼎盛时期,庙内僧侣数十,整日梵音阵阵,香烟袅袅,前来拜谒和敬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而且,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古庙会,在谷底搭台唱戏。四方香客云集,敬佛上香,虔诚许愿。到后来,一些看热闹、做买卖的人也掺和进来,丰富了庙会内容,更为古老的庙会增色不少。据当地人讲,早年,庙会当天,往往人山人海,数以万计,场面十分壮观。即使是现在,当地人依旧保留着赶庙会的传统,但是毕竟因寺庙损毁,僧侣散尽,灰塌二火,不似从前佛音贯耳,宝刹庄严,因而,香客寥寥,场面已是大不如前。
也许是正应了古人“盛极而衰”这句话吧,辘轳窑沟悬空寺在经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在“文革”破四旧的呐喊声中,被大无畏的红小兵们、闯将们抡起铁锤、洋镐,将神池一代名寺夷为平地,洞窟塑像亦全部毁坏。从此,辘轳窑沟悬空寺随风湮灭,飘散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和一段美好的传说。
改革开放后,为了拯救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在今天的神池大地上重新绽放光彩,人们提出了恢复和重建辘轳窑沟悬空寺的想法。现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悬空寺的修缮、重建工作已经正式开始。建在悬崖半山间的院落等建筑正在重新设计规划,而岩壁石龛释迦、药师、弥陀和列竖十六高僧均已重塑。

刘子琴(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