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
在西和民间,长期活动着一支支春倌说唱队伍,这些出身春倌世家的报春使者,以独有的形式和悠扬的曲调演唱着一首首丰富多彩的春倌歌,民俗厚重,历史杂陈,乡土浓郁,深受群众喜爱。春倌又称说春,每年冬至前后,县南石峡镇坛土关村村民,扮成“春倌”,肩搭钱衩,手提环棍,抱上缠绕五彩木雕春牛,召集出行春倌商讨改年说春事宜,并向春牛举行祭礼。仪式结束,春倌头将另一只缠绕五彩丝线的木雕春牛和二十四节气表交给外出领头的春倌,由他分派春倌到各路说春。立春前,各路春倌回归本村,向春倌头陈述说春情况,并按份交纳赏品。春倌头并非一家独揽,每年轮流。轮到谁家,春牛就供在谁家,二十四节气印刷木板亦转到此家。由此可见,春倌源于官方,袭用于民间,始于周代,兴于盛唐,到明清盛行民间,其职能形式当随时代演变,最终以说唱艺术走进城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