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过后,我县又迎来一场胜会,其规模也是极其庞大的,是我县重大节日之一。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际,终年劳累的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他们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活蹦乱跳、欣喜若狂,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火这一活动历经岁月沧桑,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西和社火有剧烈、和缓两种。剧烈社火如舞龙灯、跳老虎、跑纸马、逗春牛、耍狮子等。舞姿遒劲粗犷,以肢体语言表达狂欢。和缓社火每队扮作男女角色多人,各持彩灯一把,名曰“腊花”。采灯分为掌灯、提灯两种,男举掌灯、女挑提灯,载歌载舞。队列前有旗伞、牌灯,牌灯标识着社火队所处属地。每队又有彩船数艘,船内坐扮相俊美少女一人,船旁有长须艄公把舵。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社火,即所谓“北关狮子南关龙、老庄老虎蹦进城、东关的船媳妇真惹人”。
西和社火通常从农历的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六日结束。过去的传统社火,以村为单位,组队就地走村表演,有龙、虎、狮、春牛、跑马、滚灯、推车、旱船、高跷、霸王鞭和花灯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和社火在传统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展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实力、彰显和谐富庶生活的文化艺术大集会和大比赛。其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几百人乃至几千人的社火长队,队列气势恢宏,场面震天动地,吸引力和召唤力越来越大。一些新型的社火歌舞说唱节目和生产广告节目也应用而生。乞巧民俗表演、羊皮扇鼓舞、春馆歌演唱等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对西和社火更是锦上添花,以特有的地域风情,饮誉陇南。
西和社火种类繁多、花样齐全,各具特色。南关老龙古拙雄伟,造型夸张奇特,为夜间观赏龙灯,以竹、木为骨架,五色彩纸糊头面,龙身以白布连接,长约40米。龙头高丈余,重逾百斤,内点12支蜡烛。耍龙头的人腰扎红布带,置龙头撑竿于腹,双手握竿,脚踏舞步,左右摆动,几人替换,非硬汗不能胜任。龙身和龙尾需十数名精壮男子交替撑掌。舞龙时,摇头摆尾,呼啸奔腾,气势磅礴。相传此龙为纪念抗金民族英雄陈寅而设,故倍受人们爱戴与敬重。北关狮子头面魁威、体态硕长,起舞时用油火助威,火烈狮猛。老龙和狮子出动时,前边都有牌灯簇拥旋绕,锣鼓爆竹齐鸣,舞起如风,烟若云涌,势不可挡。老庄老虎出自苏合,苏合为西和武术之乡,人人多能舞拳弄棒。老虎跳跃腾挪,凶猛异常。老虎表演和武术融为一体,引人入胜。东关的彩船装绘华丽而不失典雅,船媳妇袅娜动人,老船公诙谐风趣。伴唱姑娘手灯别致,舞姿优雅,别具情趣。大水街的秧歌“摘葡萄”悦耳动听,北关的秧歌“红娘下柬”唱腔高亢。石堡秧歌“南桥担水”曲调婉转。麻池坝的青、火“二龙嬉珠”飞舞敏捷,翻腾神速。乡村社火南北各有特色。南乡社火中的马排(跑)子,身佩铜铃,背扎靠旗,手持长鞭,不停呼喊和狂舞,有氐羌遗风。北乡高台构思奇巧,取材广泛,装饰精美,气度非凡,倍受人们青睐。另外,县直单位、厂矿企业也充分利用西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将乞巧民俗、羊皮扇鼓舞、春馆歌演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精心改编融入了社火表演,使人耳目一新、独领风骚。在陇南市首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中,西和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社火表演,技压群芳,独占鳌头。
近年来,西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西和、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每年一度的春节社火调演活动,使西和的社火活动空前兴盛。西和社火已成为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饕餮大餐。作为最受群众喜爱的节日文化活动,在春节期间,社火已成为城区街头、乡镇村社美不胜收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