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今成县县城北郊的吴挺碑及其陵园,曾以宏大的规模、壮观的气派、盖世的工艺令观瞻者震撼。吴挺碑坐落于今成县城关镇石碑寨村,占地1万平方米,是宋宁宗为追念南宋抗金名将吴挺而建造的。庆元四年(1198年)春动工,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落成。装修豪华,石雕林立,堪与皇家陵园媲美。特别是那尊吴挺神道碑,巍巍雄踞,令人惊叹。
吴挺碑高出地面6.18米,宽1.87米,厚0.46米,重约34吨。碑体镶嵌在四螭托碑碑趺上。螭者,无角的龙也。四螭就像四条盘踞的白龙,鳞甲斑斑突起,四爪高举,神力无比。四螭扭结成一个巨大的团座,全力擎托着上方硕大厚重的碑体。碑趺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圆雕、浮雕、线刻融为一体,雄伟壮丽。
碑的正面,顶部为鎏金篆额“皇帝宸翰”四字。中部八龙图案环绕之中,为宁宗赵扩手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两行竖刻一尺见方的楷体大字,行间镌有“敕令宝玺”一方,中贯“修政殿书”四字。碑下部在万字、佛手图案环绕中,有吴挺之子吴曦《感恩表记》一方,计854字。碑背面是洋洋洒洒长达7680字的墓志铭。
吴挺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幼时十分聪慧,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吴挺年十七,始从军为后部准备将。不久,又迁为中书第一将。时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向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他对答如流。宋高宗十分惊奇,当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赐金带。后继任右武大夫、利州东路前军同统制。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背叛和盟,派遣合喜孛堇为征西元帅,率大军南下,直逼秦陇。时任四川宣抚使的吴瞞急忙调兵遣将,分路抵抗。吴挺受命镇守兴州(今陕西略阳),以巩固后方。但吴挺执意上前线,吴瞞任命吴挺为中军统制,率军北进。吴挺率兵日夜兼程疾进,在治平寨同金兵相遇,乘其不备,击鼓猛进。金兵溃不成军,四散弃逃。吴挺攻克南市城,擒获伪宣武将军安宁,斩杀金将阿乌孛堇、萧千户等。朝廷因此授其为荣州刺史,后又迁升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奉命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德顺城(今静宁)。这一仗宋兵大胜,金兵死伤万余人,尸横遍地,丢弃的军装器械堆积如山,千户耶律九斤、合喜孛堇等137名金将被俘,吴挺又乘胜将德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德顺城是金兵南侵的重要基地。德顺城被围后,吴挺孤军深入,抢先占据了城外的有利地形。数日后,德顺城为宋军占领。随后,吴挺又率军攻克巩州城。吴挺因功被授郢州防御使。
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在军事战略方面,吴挺主张因地制宜,加强防御,以逸待劳。由于长期驻守西北,吴挺对骑兵的作用也十分重视。一度时间,朝廷下令杜绝军中互市,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可驭。吴挺多次上书:“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最后,朝廷下令恢复茶马交易。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改任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自此以后,便长期驻守武兴(今陕西略阳)。
吴挺长期驻守武兴,为这里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武兴地处嘉陵江与沮水交汇处,地势较低,时常受到洪水威胁。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秋七月,连降暴雨,江水暴涨,居住在低洼处的百姓民房大半被淹。吴挺及时分派大批官吏救灾,并腾出官府让百姓居住。洪水退后,吴挺又从各地征调大量木材、砖瓦,用极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建房,很快就使百姓安居乐业,城中面貌焕然一新。当地百姓对吴挺十分感激,家家户户都供奉他的画像。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吴挺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年仅56岁。
吴挺死后,葬于同谷。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于墓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