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境内主要通行汉语方言,也有少数人讲瑶语或畲语。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有讲瑶语的,但已逐渐汉化;惠东和博罗有少数人讲畲语。
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福佬话(闽语)和白话(粤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6]
在现今惠州市辖境范围内,除了常见的兴梅,惠阳口音的大宗客家话之外,还分布着一种其系属尚有争议的“土话”群。经过研究发现,粤中地区的“本地话”多数地点与近代迁自梅州地区的晚近客家话在方言本质属性上是同中有异的,分布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及韶关三市11县。根据刘叔新,侯小英收集,这种方言的分布于:
1, 惠州市区及郊区沥林、水口、马安、平潭、横沥、芦洲。
2, 博罗县:主要分布于南部东江北岸,如罗阳(县城)、龙溪、龙华、湖镇、横河、杨村、公庄、观音阁等镇;
3, 惠阳区:与惠城区相邻的平潭、镇隆等镇有少数村落使用本地话;
4, 惠东县:分布于多祝镇的三胜、明溪,大岭镇的大埔、蕉田等少数村落。
5, 龙门县:本地话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陵、路溪等乡镇;
6, 源城区、东源县:以本地话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区及灯塔、船塘,康禾等地。
7, 龙川县:南部的老隆(县城)、佗城、附城、义都、四都、鹤市、通衢等处于东江两岸的乡镇。
8, 紫金县:西部靠近河源市区的临江、古竹、柏埔、义容、黄塘等乡镇有不少村落的居民使用。
9, 连平县:南部与东源县、新丰县毗邻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绣缎、高莞、隆街、田源、溪山等乡镇。
10, 和平县:东南部的林寨、东水镇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镇的部分村落。
11, 韶关市新丰县:本地话(“水源话”)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马头、石角和大席三个乡镇,丰城及梅坑镇也有部分居民使用。[2]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