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高僧,隋代循州(惠州)人,初为循州平等寺僧。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真谛来华,创岭南佛教“摄论俱舍派”,以《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为宗旨。智敫与道尼等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成为真谛的弟子。
隋代高僧——智敫(生、卒年份不详),隋代循州(惠州)人,初为循州平等寺僧。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真谛来华,创岭南佛教“摄论俱舍派”,以《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为宗旨。智敫与道尼等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成为真谛的弟子。师父真谛和师兄智恺相继病逝后,智敫率众僧尼返循州“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两论,誓不断绝。”隋开皇十二年(592),岭南酋长王仲宣逆反,焚循州及智敫僧房,文疏经卷尽毁。后广州刺史令智敫任广、循两州僧正,负责管理两州(时广东只设广、循两州)僧侣事务。越五年,智敫解僧正之职,返循州道场寺(即舍利道场,故址在后所街西出口附近),讲述《摄大乘论》,得法者二十五人。仁寿元年(600)遘疾,终于本寺。(事迹载《续高僧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