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喾陵

家乡区县: 内黄县

颛顼帝喾陵俗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地处内黄县城西南30公里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处。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早在4400年前,继黄帝轩辕氏之后,相继而立。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
颛顼帝喾为华夏之始祖。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尧之三代祖,舜之七代祖。继黄帝后着重于内部治理。史籍载:颛顼20岁即位,都帝丘(二帝陵附近大城村),在位78年,98岁崩,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颛顼帝有四大功绩:一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天相历法——颛顼历,一直沿用至秦汉,因而被称为历法之宗。《古史考》说,颛顼帝根据进步的天文观察与测算,“裁时以相天”,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立春,五星(木、火、土、金、水)会于营室,建正在寅。在二十四节气史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侯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规律,对后来农林牧业的生产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人类进入治历明时新阶段。上古时候,天文历法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头等大事,有历法,天下才能民有所循,互通有无,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二是从他开始建立统治机构,大刀阔斧进行天道巫政历法改革,绝地天通①,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发展部落联盟,促使宗教进化,民安其生,完成了华夏文化的统一大业。颛顼族掌握中央政权后实行政治改革,以制定历法、整肃农时耕作制度为导线,加强中央政权的威势,设重、黎(东夷和炎帝二族)二氏为左右监——所谓司天司地,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时代。同时加速了各国族集团间的政治、经济、信仰、历法、习俗、心理上的统一——趋同性、认同性;三是创制九州,初定版图。《乾隆御批纲鉴》说,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大帝。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大帝,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大帝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还有颛顼因生后代夏禹而成为夏朝的祖先。后代中也是名人辈出,如越王勾践、大诗人屈原、大史学家司马迁、秦始皇嬴政②等等;四是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乐曲《承云》。《吕氏春秋·古乐》说,风雨雷电,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乐官飞龙作乐,效八方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总之,颛顼由于任用重黎二氏人神分职,设有司天司地左右大监,总理五正,开创了上古史中期繁荣稳定的时代,为民族合和共荣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上古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史碑。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诗含神雾》论五精星座称颛顼为“黑帝北方叶光纪之神”。凡祀玄武帝庙堂,必以龟、蛇为其象。颛顼司天官重姓子裔在湖北武当山也尊奉颛顼。当代史学家徐旭生赞“颛顼是一位了不起,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后人赞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为黄帝之曾孙,颛顼之族侄,尧之父,成汤之十五代祖,周族之远祖。史籍载,帝喾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在位75年,105岁崩。帝喾帝也有四大历史功绩:一是能更加科学地掌握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分节令指导生产;二是他当政大公无私,明善恶,尤以讲信用著称,直到如今,守信仍以中华民族的美德被运用到各行业中指导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三是发现了金、银、铜、铁、铅,并予冶炼;四是他生下了几个后来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生了唐尧为大帝,生了契为商朝的祖先,生了后稷为周朝的祖先。这几个人,后来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帝喾还是瑶族、畲族、壮族、苗族的祖先。《水经注》、《后汉书》等古籍中都有高“辛氏女嫁盘瓠犬③”繁衍后代的故事。《史记》说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信而惠,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土……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颛顼帝喾陵历史久远,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年)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是著名的《滑县志》十二景之一“鲋岭松秋”。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如《宋史.礼志》记载:“洪武四年,谕中书省,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等等。此外,群众性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黄沙湮埋,直到1986年,经过清沙,才得以重见天日。颛顼陵和帝喾陵同在一个陵区,同在陵区北端。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经考古发现有御桥、御路、古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基址和汉建元修陵墓、165块御祭碑碣及纵横其间的甬道,还在殿院两侧清出汉砖路及唐、宋墙基、唐朝柱础,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龙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护陵墙,颛顼陵南墙上嵌有元、清两面块标志碑,碑中央分别书有盈尺大字“颛顼帝陵”“颛顼陵”。2002年再度清沙时,在陵墓北边发现汉墓群。2003年清沙,首先在山门西侧清出数块石碑,山门至祭祀庙院之间清出弧形古残墙,及祭祀庙院通往陵区的数条甬道。3月8日,帝喾陵护陵墙被发现,镶嵌在护陵前墙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喾陵”标志碑也随之面世。
颛顼帝喾陵尽管尘封百年,但民间祭祀活动从未中断,特别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传称为颛顼帝生日,数以万计华夏儿女,千里迢迢,云集帝陵,大礼祭祀。200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内黄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满足中华子孙寻根祭祖的夙愿,始办祭祖节,公祭颛顼帝喾,并由此列为定制。每到这天,都要举行公祭活动。帝陵圣地,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再加上喧嚣的锣鼓,缭绕的香火,人山人海,势如潮涌,热闹非凡。古庙会以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吸引众多的华夏后裔来追宗寻祖,焚香祭拜。
长期以来,当地人民群众在这里封沙育林,圣帝陵区为数万亩森林所环抱。陵区内有古鸟柏、锦鸡尔及其他稀有树木30多种。陵区生态保持良好,昆虫、鸟类品种繁多。春天,槐花飘香,蜂飞蝶舞,风光宜人;夏季,风鸣虫吟,鸟啼蝉歌,如一曲曲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好像置身于原始森林,给人一种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中央电视台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目,均作过专题介绍。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二帝陵”的开发与修葺工作。1989年派新成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二帝陵”的保护工作。2000年,“二帝陵”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立二帝陵景区管理委员会,并斥巨资保护、开发、建设帝陵。目前,陵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先后建起了新山门、拜殿、东、西配殿、碑廊、停车场,配置了标准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设置了景区导游图,制作了中英文说明牌及路标牌,并移植苍松翠柏于陵内,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旅游要素基本完善,旅游环境大大改善。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的“二帝陵”景区正喜迎华夏子孙的到来。

宝嘉康蒂公主(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