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一小是一所建校近百年的老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形成了较好的办学特色,以建设“现代化学校管理体系,构建学习型校园,造就研究型教师,培养发展型人才,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确立了以现代育人理念为引领、传统文化精髓为主线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府谷一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课改工作,致力于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了府谷一小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整合课程,构建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国家课程:打造“345”高效课堂总模式
国家课程就是国家所规定的课程,也是必须夯实的基础课程,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府谷一小通过解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二次加工,理出核心知识、重点知识、边沿知识,边学为用,形成了独特的“345”高效课堂模式。
“345”课堂模式即,在教学中,通过课前延伸、课内研究和课后提升三步骤,教师在集中备课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课前预习和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检查和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做准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和巩固检查四个环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把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学习小组,共同探究解决,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点拨方法和思路。通过新知探究课、复习训练课、检测点评课、阅读写作课和试验探究课五大课型,把国家课程充分用活,进一步提升高校课堂模式建设。
地方课程:通用教材设计
地方课程是省、市、县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靠教师搜集资料来充实。府谷一小注重地方课程开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作为出发点,自主制定一些地方课程教材,内容包括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形成地方课程系列,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地方课程的开展,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改变教学内容零散,教学时间无保证、随意性大等现状,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进一步达到培养教育学生的目标。”校长王尚荣告诉记者,“每个学期,学校都要求每班每周必须有两课时的地方课程学习时间,保证一个学期的总课时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校本课程:构建阳光体育、社团活动和学科课程相结合
开发校本课程是府谷一小的一大特色。府谷一小为保证校本课程落到实处,确立了以活动课程为主,将活动像学科课程一样纳入课程管理体系,并分类构建课程内容,逐步积累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学校各类活动的教育效果。在保证小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础上,学校实行小课时大课间制,将课时40分钟,部分调整为35分钟,每天安排15分钟的写字课。上午安排15分钟的课间操,下午安排5分钟的眼保健操,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校本课程中构建出体育类活动、武术类活动、棋类活动、手工科技类、艺术类和阅读欣赏与展示六大类社团活动课程,并由学校老师编写出专门的教学教材,争取让每一位学生掌握一项锻炼技能,学会一件乐器或爱好一门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低全面发展。
“我们都喜欢学校的这种上课模式,老师讲课有趣,学习起来不费劲,每天还有很多时间玩耍,,学习很轻松。”五年级学生小田说。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府谷一小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成为了课堂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