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绍了这么多乔老爷子这么多的“大部头”的作品,别让大家把我这个知名校友给看到了天上,实际上老人还是很和蔼可亲的,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不管是原来有幸见到他本人,还是在电视上看到他。他那一口地道的老济宁话还是让人感觉很接地气的,也很幽默!下面给大家讲讲关于乔老爷子写作时的轶事吧。
这个时期的乔羽对哲学、政治、经济学颇感兴趣。这时,他从学校里被抽出来深入农村参与土改工作,写出了十二万字的《党尔砦土改经验调查报告》。土改工作团团长王任重对这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笔漂亮的调查报告赞不绝口,下令立即把乔羽调到冀南区政策研究室。然而,王任重的命令,最终却因中共中央的“这批学生谁也不能动,留等解放全中国统一使用”的命令化为泡影。这篇调查报告被当时的《冀南日报》加版转载,对推动当地的土改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竟成了乔羽最早的“成名作”。这年乔羽二十岁。
乔羽,待人敬而不疏,近而不谑。浓厚的乡音铿锵有致,言词幽默有趣,加上他言语间的手势动感明快,第一眼就给人留下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印象。
乔羽幼时受其父文学熏陶,4岁时已能识字三千,《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读来不觉费劲。小时苦读,很早便懂得了格律诗、乐府和古今民歌,由于博闻强记又有来自民间的禀赋,这些为他的歌词写作夯实了基础。乔羽青年时立志,写作小有名气。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给了他最大的学问,他常说,写作时的许多感受都来自于生活。
他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写歌,但是在他眼里,写歌词并不是高贵神圣的创作。乔羽经常说:“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在他心中,带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倒是最好的作品。有人说乔羽玩“土气”极为地道。他的知识结构,可说是从民间奠基而又遍读古书搭起了架子,且又以古今中外各种“杂书”填充门墙。于是乎,人们听到这样再平常不过的歌词,“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还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是多么的朴素精练!乔羽说:“我不喜欢涂脂抹粉,喜欢直来直去的大白话。”其实,他的歌词看似极普通的语言,但是只有乔老才深刻体会到它们是“容易写,写好难”。
说到乔羽老先生的词,其间的故事一抓一箩筐。最有趣的当数《难忘今宵》。乔老说,当年写作这首歌词,前后用了两小时。那是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排练现场,当时总导演黄一鹤突然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晚会相映衬的歌曲,于是匆匆地来到乔羽办公室,开口便直接要歌词,“你马上给我写首歌词,春节晚会上要用。”乔羽当时很吃惊,“你说‘马上’,什么概念?”“就是现在,我坐在这里等,写好就拿走!”乔羽眼见总导演急得不行,但是又无法当场写就,于是让导演先回,答应早上5点一定交稿。但是送走导演已是凌晨3点,而且事情来得太急,导演连要写什么内容也没有交待。这时,乔羽已经顾不及询问,他联想当时的晚会,大年三十家家团圆,人人都有美好的祝福,这应该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灵感骤来,疾如春雨。乔羽马上动笔,挥毫立就,“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大地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歌词情感深厚,道出了除夕夜所有中国人的心声。两小时内一气呵成,早晨5点,这首词准时交到导演手中。
耗时最长的一首歌词是《思念》,乔羽从萌动写作念头到构思、完成,用了整整26年。1963年初夏的一天,乔羽从蹲点的邢台地区沙河县回到北京垂杨柳的家里,他走进卧室,打开窗户,倏地,凉荫荫的空气伴着一只蝴蝶轻柔而欢快地漫游进来。乔羽一下呆住了,不敢动,也不敢收拾东西,生怕惊动了这个轻盈飘动的小精灵。他紧紧地盯住那只扑闪着金黄色翅膀的蝴蝶,看它围墙绕了六圈,又从窗口飞出。乔羽一直目送着它消失在阳光闪烁的美丽田野里,一种圣洁感充溢在心头,把沉淀在心底的甜酸苦辣全部翻腾了起来,一种突然而至,久已积蓄的情感涌流,强烈地撞击他的心灵。但这次“奇遇”乔羽并没让它立即进入“创作”,而是捂进心中“瓶底”,像陈年老酒,一搁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乔羽才和作曲家谷建芬合作,让毛阿敏唱响了它。这是乔羽上千首歌词创作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首。
乔羽这一生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乔庆宝,爹妈起的,用了十八年,直到参加革命,他才自作主张,改名乔羽,这是他的第二个名字。第三个名字叫“乔老爷”,这在中国歌词界、文艺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乔羽自己的话说:周总理都叫我乔老爷。
说起来挺有趣儿,乔羽这一生不但有三个名字,他还有三个故乡:第一故乡,山东济宁,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第二个故乡,太行山。这是他参加革命,就读当时北方大学的地方,解放前后,他在这里住过六年。第三个故乡,北京。解放后,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工作在这里。 不仅如此,乔羽从事创作以来,已作过上千首歌词,有位评论家说乔羽作了三大国唱:一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写给少年儿童的;二是《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写给老年人的;三是《我的祖国》,这是写给所有中国人的。因此他共有三个头衔:剧作家,他写过三个有名的剧本:《果园姐妹》《刘三姐》《杨开慧》;词作家,他写了一千零三首歌词;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十三年。如此说来,乔老爷的一生的确是与三有着不解之缘。
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是乔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词写于1956年夏天。乔羽写作时,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我的祖国》的词曲创作任务完成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请了当时一批国内擅长唱民歌的歌唱家们试唱,结果都不尽人意。乔羽忽然想到并提出:“怎么不请郭兰英来?”郭兰英来了,一唱,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那时,人们基本上没有版权意识。电影还没出来,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迅速地,城乡处处都回荡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于是一个历史事实形成了:最先唱响“一条大河”的是郭兰英,最先播放这支歌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