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良,少有大志,跟随乡中父老习武,结识不少会党人物。及长,到广州求学,初入德国教会所办礼贤学校,1886年入博济医院学医,与孙中山同学,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十分折服,向孙中山表示自己是会党中人,日后可发动会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起义。
郑士良(1863年——1901年),汉族,广东归善(今惠阳)淡水镇人,原名郑振华,字安臣,号弼臣,生于1863年。
1881年,入广州德国教会所办的礼贤学校学习,加入基督教。
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学校学习,与孙中山同学。
1888年,辍学回乡,在淡水墟开设同生药房,广交朋友,擅长击技,被推为“三合会”首领。并暗中联络会党,为日后起义做准备。此后几年,经常到广州、香港,与孙中山、陆皓东、程璧光等人聚谈时事政治,共图反清大业。
1895年2月,与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陆皓东等在香港筹建“兴中会”,负责联络各地“三合会”党人。在兴中会选举会长(伯理玺天德)时,反对杨衢云任此职,力主推举孙,后经孙劝告后方不再坚持。
1895年10月,与孙中山等拟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因事泄逃亡日本。不久奉孙中山之命回到香港,策划再起。
1899年,与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的机关。
1900年10月, 在惠州发动三洲田起义,鏖战半月,屡败清军,起义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后因弹尽粮绝,退往香港。
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赴友人宴会时,被清廷收买的奸细下药毒死,终年38岁。
宋庆龄在《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一文中说到“郑热烈赞同孙中山的主张。他们两人开始联络更多的青年参加革命,并不断讨论斗争的策略”;对郑协助孙进行革命活动的功绩予以肯定的评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