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文化之白狼(1)

家乡区县: 陕西省府谷县

狼是自然界复杂而美丽的生命。在狼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人类所需要的许多东西,正如英国动物学家绍•艾利斯所说:“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有情感者,莫过于狼;最有韧性者,莫过于狼;最有成就者,还是莫过于狼。”狼渴望自由的生活,有着独特的智慧和天赋,适应环境能力极强。自古以来,北方蒙古族视狼为战神,是他们民族的图腾。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地处秦晋蒙接壤区的府谷,百姓们认为狼是山神爷的看家狗,守护着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有时,人的情绪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入秋以来,看到处处草枯叶黄,我不由得想到一个民间艺人的离世,是否就意味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倒闭?民间艺术如何传承?这些问题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让我苦闷至极。“找白狼去”,在我苦思冥想之际,这个念头如同夜空的闪电瞬间让我有了方向,白狼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府谷近百年的民间文化积累,答案就在他身上。于是,我立刻知会县二人台研究会郭侯绪会长,直奔白狼家,再一次倾听他走口外刮野鬼的故事……

1924年,白狼出生在陕西最北端的府州城,这座老城始建于五代时期,1100多年来一直是府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府州城依山临河,象一只猛虎蹲踞在黄河岸边,巍峨险峻,扼守秦晋,素与葭州比雄,自古就有“铁葭州、铜吴堡、攻不破的府州城”之说。城南有刘家川渡口,解放前一直是黄河漕运的重要码头,内蒙河套和呼包一带的粮油、畜类、皮毛、甘草、盐碱等通过船筏运到府谷,再由本地脚夫赶着驮队驮到太原、神木、榆林等地,或在府谷中转后,经船筏运到下游神木、兴县、佳县、吴堡、碛口等地。船筏北上时又将内地布匹、棉花、成衣、茶叶、水烟、糖、酱、调味品、糜谷、铁器等运到内蒙,有民谚云:“南来的茶布、水烟、糖,北来的肉油、皮毛、食盐粮”。每年秋汛和桃花汛期间,河道里船筏上百,昼夜川流不息,纤夫的号子声,商贩的吆喝声,戏班的鼓乐声不绝于耳,回荡在秦晋两岸,其景壮观,恰如一幅府谷的清明上河图。府谷旧志中有诗曰“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就真实记述了当时府州城的商贸繁荣。

白狼家位于府州城的中心,南为文庙,北靠县衙,西临大街。当时的老城有横贯东西的大街2条,坊巷12条,店铺林立,商号众多,有20多座庙宇散布在城中的大街小巷。每年春节、元宵节和庙会期间,各地戏班云集于此,加之许多商号还经常举办堂会、寿宴等活动,一年四季晋剧、二人台、叭音会、说书等演出不断,红火热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白狼从小就耳濡目染,从四五岁起就可以唱山曲、二人台,六、七岁时他渴望当一名晋剧演员,每逢晋剧演出,白狼场场不误,演员台上演,他在台下学,连饭也顾不上回家吃,这期间他便学会了《拾玉镯》、《三娘教子》等好多晋剧唱段。白狼是家中的长子,父母亲看到他整天学戏唱曲,觉得他不务正业,便经常对他责罚教育,设法阻止白狼和戏子们搅混在一起。八岁时,为了让他走上正道,父亲把白狼送到了家门前文庙明伦堂读书识字,希望他能像邻居阎门三进士那样读书当官,光宗耀祖。“我就不爱念书,念书不如唱山曲痛快”,这是我采访白狼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性倔强的白狼并没有顺从父母,仅仅上了几个月学便逃课、辍学。他从此再未走进书房门,继续跟当时府谷“苏家戏班”苏三根、苏凤琪、苏庭祥等学唱二人台,甚至跑到四十多里外的孤山杨家畔村跟老艺人王留成人学唱戏。当时,誉满秦晋蒙的大贵红、杨兰兰、小电灯(丁玉英)等晋剧名家经常来府州城演出,白狼场场不误,学戏如醉如痴。白狼有一副好嗓子,加之他天资聪颖、一听就会,任何拗口的词句曲牌他最多学三遍便能熟练掌握,并演唱自如。他天生胆大,一学会新曲就给众人演唱,许多人听后夸奖他是个唱曲的“神童”。看到儿子痴心不改,白狼的父母也只好随他性子,任其所为。到十几岁时,勤学好记的白狼便学会了他所听过的艺人们的几乎所有曲调,晋剧、二人台、山曲、蒙汉调等都可以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甚至可以登台表演整本说书《太君辞朝》、《呼延庆打擂》、《雷保童投亲》等。学艺不如偷艺,白狼的学艺经历实际上是我国民间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许多民间艺人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拿手技艺传给了一个从未拜过师的孩童,这个孩童长大后又将学来的东西消化、融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再传给别人。白狼不同于陕北的其他乡村艺人,府州城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让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这为白狼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4岁时,白狼的父母给他订了一门亲,18岁时就让他早早结婚,父母希望用媳妇拴住儿子的心,同时,分家时给他分了一头毛驴,让他当脚夫,挑起家庭的担子,做一个本本分分的人,过一个踏踏实实的日子……

走沙滩、睡冷地,

梦也不梦受这罪。

大圪蛋山药黄米汤,

天爷爷撵在这路上……

在陕北,脚夫又称“脚户”,“赶脚的”、“赶牲灵的”等。他们终年赶着驴骡往返各地运货、驮人,与云贵高原的“马帮”和丝路上的“驼队”一样,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中国特殊的劳动群体。作家高建群曾经说过:“苦难的陕北,每一个生命来到人间,它的同义词就是‘受苦来了’,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就得肩负着一个沉重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使自己活下去。”这段精辟的论述,白狼当脚夫走口外的经历给予它最有力的佐证。1942年,新婚不久的白狼便和父辈们一样,当脚夫走口外谋生,从此经历了种种磨难。他每年正月初便出门,每天至少要走80多里山路,冬天喝冰雪水,有时一整天也吃不上饭,饿得前心贴后心。冬天晚上无法住店时,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哆嗦一夜,冻得手脚都是疮。夏天头顶骄阳,牲口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他好多次中暑昏了过去。有一次他从准格尔旗喇嘛湾乘船过黄河,驮货的毛驴掉到了河里,这是白狼全部的家当,他不顾一切跳下河拉驴,不熟水性的白狼险些丧命。在内蒙头道柳、坝梁、沙蒿塔等地多次遭遇土匪,同伴被杀,白狼有时奋起反抗,有时巧妙周旋,由于他人缘好、讲义气,许多同伴宁可自己挨打也拼命保护他,所以白狼经常化险为夷。有一年正月,他一个人从包头石拐煤矿往府谷拉死人,在过黄河时由于风大雾浓冰滑,毛驴和棺材都丢了,他整整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在冰河上。为了多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他甘冒杀头坐牢的风险,多次经过白区给八路军拉火硝和盐,打探情报。白狼经常对人们说,他“刮野鬼”受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天性乐观的他最终挺了过去。音乐是生活最美好的一面,当生活的苦难压得白狼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唱曲便成了他主要的精神支撑,正如他所唱的:“唱曲容易得调难,学会唱曲解心宽”。白狼在当脚夫的十多年间,常年行走在空旷、寂寞的山梁沟峁和草原、戈壁上,或者晚上歇息在简陋的大车店,唱曲成了他最主要的排遣苦闷方式。白狼经常去绥远(呼和浩特)、包头、后套、太原、榆林等地驮人驮货,走过的路可以绕地球好多圈。他一路走来一路唱,同时又不断学习当地的民歌山曲,特别是在包头,他学会了当时著名的二人台艺人樊六唱的《方四姐》、《小姑贤》、《茶瓶记》,学会了季瞎子唱的《裁柳树》,学会了白灵旦唱的《叫大娘》,在准格尔召赶集时学会了山西民歌《刘胡兰》……走口外的生活经历为白狼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他的演唱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他得名“白狼”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他嗓子好,唱曲几天几夜也不累,音调又高、又长、又直,行腔跌宕、简洁,而且他经常在夜里走路时唱曲,很像狼的呼嚎,所以人们就叫他 “白狼”;又一种说法是他有一次住到了一个大车店,半夜土匪抢劫,他反穿皮袄纵身跃过墙头,众匪大惊,皆以为遇到了白狼;第三种说法是他去后套一个相好的家去串门,不料那个小媳妇的男人突然回家,于是,他蒙上皮袄夺门而逃,那个男人被吓得瘫软在地,惊呼白狼。关于这三种说法,我曾多次问白狼哪种正确,老人总是迷着眼笑着回答:“还是第一种说法好,不过,都有点模样。”实际上,这三种说法揉在一起才能体现白狼铁骨柔情的性格特点,他就是这样一个无拘无束、有胆有识、敢爱敢恨、充满野性的男人。在陕北,人们把有野性的男人称之为狼,“白狼”自然就是狼中之王。我不想多问白狼在西口路上的风流往事,但是可以想象,一个身高一米八五,相貌堂堂,彪悍英武,唱曲又能撩人心扉的帅小伙,肯定是许多俊女子、小媳妇的崇拜对象,他散落在西口路上的爱情故事也许会很多很多……

白狼是府谷民歌《摇三摆》的词曲原创者。有一年,他去内蒙乌兰沟赶脚驮货,看到前边有一个女子长得十分漂亮,走路一摇三摆,好像水上漂,于是白狼触景生情,用几天时间便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摇三摆》:

大摇大摆你大路上来,

你把你那小白脸脸调过来。

你叫我掉过来我就调过来,

有什么灰心思你说出来。

满天星星一颗颗明,

满村村就挑下妹妹一个人。

你给我喂上个红格丹丹嘴,

再一回来了亲死你……

美丽的乌兰沟姑娘轻轻一扭扭出的《摇三摆》,是白狼一生的扛鼎之作,它与《走西口》、《五哥放羊》等俱为脍炙人口的府谷经典名歌。《摇三摆》道出了府谷人大大咧咧、勇敢无畏、豁达率直、乐观自信的性格特点,70多年来在府谷城乡广为传唱。此后,白狼还陆续创作了独具自己风格的《对花儿》、《偷南瓜》、《四大对》等民歌,这些民歌至今还在各地传唱。有一次,他去包头南海子的一个戏园子看戏,有一个观众认识白狼,让他唱山曲,于是,白狼即兴唱了《水刮西包头》、《珍珠倒卷帘》,许多艺人听后大为赞叹,观众掌声如潮,他自此声名鹊起,白狼的名字开始被人们熟知。西口路上,许多店家设法让白狼住他们的店,免费为他提供食宿草料,许多住店的客人整夜不睡觉,围坐在白狼周围,听他唱曲说书,他所住的车马店顾客盈门,处处欢声笑语。有的店掌柜还专门宰鸡杀羊款待白狼,他成了深受口里口外店家和百姓喜欢的红火人、山曲王。

一劝人,众位老乡们听,

天上有个北斗星,

地下有个毛泽东,

一统天下为人民,

老乡们听。

二劝人,庄户人家听,

劳动生产要加劲,

劳动生产要加劲,

一定能过上好光景,

庄户人家听……

 

 

呆毛(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