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是古代军事的防御工事,城者,乃是砖石建筑的高大城墙,池则是护城河的濠池也。古代大小诸侯国皆有城池,秦汉以后的州、郡大多数有城池,用作防御外国入侵,或是防备流寇盗贼劫掠,保护城中商贸店铺和民居安全。现在的年轻人若果没有参观过长城或西安、南京等地的城池古迹的话,则对城池的感观就是空白的。故此笔者欲对高州城池的变迁,按志书记载作为地方掌故介绍给读者,也许能增长一些历史知识和兴致。
抗战拆城走避空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侵略者用飞机从空中侵袭轰炸之后,城池不但不能保障安全,失去防守作用,而且影响了居民在敌机轰炸时的逃生之路,成为防空的障碍。所以民国二十八年(1937)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中央政府)下令全国拆除城墙,茂名县政府(民国时期)征集民工共用11万工,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28日完成拆除城墙,填平水濠。当时城墙长614丈,高一丈五尺,厚九尺(墙内外砌砖,中间填土,城濠周540丈,深1.2丈,宽8尺)。
唐朝初期修建土城
高州建制虽然在梁大同初(535)成立,茂名县也于隋开皇18年(598)成立,但唐朝以前岭南的州、县地广人稀,无人力财力修建城池,而用木栅像军营一样围起来作城防工事,到唐太宗贞观八年(627)改南宕州为潘州,附郭茂名县。州、县同治地于今高州城。这时才有人力物力筑小土城,即是用石灰、砂石、黄泥混合成三合土,用木板作模具填筑,用人工构筑(解放初农村也有残存的三合土筑的村堡)。唐大历11年(776)高州自良德迁治电白县(今高州旧城),宋开宝五年(972)罢潘州并入高州。元朝大德8年(1304)高州自电白(旧城)迁治茂名县,从此茂名县城便称高州城,高州城池建设便由州的首长知府和武官领导。
明朝城池修建频繁
明朝以来,城池修建频繁,既有加固城防的需要,也有因天灾和贼寇毁坏或风水的原因。洪武十四年(1381)千户(掌管千人兵马的武官)陈富于旧城之外筑新城,包以木栅。三十一年(1398)千户张真开始用火烧的大砖砌城墙,城周六百一十四丈,计三里又一百一十四步,高一丈四尺。有城门五处:东曰迎阳,南曰广济,西曰通川,北曰北门,又一门曰小西门。各门之上皆建城楼、城濠(俗称护城河)。成化元年(1465)东、南、北三门为盗贼毁坏。三年(1467)知府孔镛,守备指挥欧盘复建。四年(1468)指挥李信增修高四尺(共一丈八尺),千户潘英创串楼(连接各门楼)六百多丈长。
嘉靖四年(1525)知府庄科扩建东城包学宫入城中,周围筑子城。十一年(1532)署府事(代知府原肇庆府同知)林春泽塞小西门。十三年(1534)佥事(省常军事官员)黄澄废子城为敌楼二十七所,是年知府石简又塞旧南门建新南门,改楼门曰高明门,由濠岸西街合旧门通衢。十五年(1536)知府郑钢关南街,直行稍转通衢,建门曰复垣,二十五年(1546)知府欧阳烈复启小西门、扁名曰高辛。二十七年(1538)大水灾,南隍岸崩,波及城西南楼基础被浸崩塌,便自大西门至旧南门埠头(河边崩塌处)用打桩填土办法加固,修整南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