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画扇制作精美,清秀典丽,永不褪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用一种特制的“火笔”(现用“电笔”)在葵扇工作画,故名“火画葵扇”。
火画扇是新会画师陈晚于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发明的,原为单支扇。民国初年,刘怡记扇寮又创制出双脊、三脊、五脊(用两柄、三柄、五柄葵扇交织成一炳)火画扇,令火画扇更加坚固耐用,其中的精品,常被富豪大亨及达官贵人所购。新会火画扇自陈晚首创后,传授给赵仲衡,此后一直在赵氏家族内传承。1957年地方国营新会县葵业公司成立后,火画扇第三代传人赵源、赵文达被编入新会葵厂火画车间当师傅。从1958年起,该厂陆续挑选了一批青年学习烙画技术,其中学成的有赵荣光、廖惠林、莫长银(女)等19人。从1980年起,又培养了第五代传人何朝源、朱小芬(女)等7人。新会仍从事火画扇制作的仅有第四代传人廖惠林和他的3个徒弟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当时,诗书画风较盛,新会有位著名画师叫陈晚,他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脱落。又发展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在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到1874年(同治十三年)便开始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到1914年前后,刘怡记扇寮加工火笔扇时,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其中的象牙火画扇,为贵族馈赠之礼。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江苏檀香扇、广东火画扇、四川竹丝扇、浙江凌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火画扇,产自广东,装饰华丽、名贵,是欣赏收藏的扇中精品,富豪之家多用之为互相馈赠的礼物,产品扬名中外。
檀香扇,产地江苏,道光六年,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
竹丝扇,源于四川,相传创始于清雍正时,扇面由编万字、菊花、四方花、八角槐、满天星、福禄寿喜,松柏长青等传统图案,后发展至编织各种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临摹名画。竹丝扇的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
绫绢扇,产自浙江,明代或者更早之前,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作扇面装饰,并装有流苏,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