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发型

家乡区县: 广东省湛江市

服装:民国期间,农民多穿土布(黄麻布或苧麻布),圩镇居民多穿“洋布”。春秋季节,中、老年人大多穿棉布唐装便服,青年学生则穿恤衫和中山装。冬季,富者穿皮袄袍;中等家庭者穿棉衣服或棉袍;贫者只穿棉布单衣或麻布单衣,只有少数人才能穿上一件棉制“卫生”衣(土称“厚笠”)。服装颜色大都是蓝、黑、红色。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少数农民还穿自种自织的麻布,大多数城镇和农村群众一般穿机织棉布。70年代以后,多穿化纤维、毛织品,男服多为蓝、灰色,女装花色较多。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美的享受欲望增强,穿着不但布质上乘(呢、绒、绸、缎、的确良等),而且款式新颖,特别是女装,款式多样,且不断更新,有牛仔裤、喇叭裤、学生裙、连衣裙、中裥西装裙、旗袍等。

帽:清代,本县富人士儒戴红枣帽,一般人戴束帽(裤脚帽),穷人戴叶帽,或用汗巾包头。女人戴头箍(或称头暖),款式因人而异。中青年妇女用绸缎作里,绒布镶边,描花绣草,称为绣花头箍;老妇则似素色头箍为主。给纱帕乃是日中少妇必备御寒之物,上了年纪的妇女则用深蓝色机织大晴蓝布包头,小孩子夏天戴帽箍,冬日戴狗耳帽,帽额一般都绣上“天宫赐福”或“松鹤延年”等吉祥字样。辛亥革命后,男人剪去辫子,富裕人家除红枣帽外,还有进口“荷兰帽”(礼帽)。后来出现通帽、发帽。沿海地区渔民喜爱小而向上卷的蒲草帽,渔家妇女则戴帽沿向下弯的斗笠。建国后,红枣帽、荷兰帽相继绝迹。人们普遍戴工人帽、麦秆帽(草帽),农民夏天还戴竹叶帽;中青年妇女包裹彩色四方围巾。“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青年都喜爱戴黄色军帽。8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帽子应运而生,男童多戴海军帽,帽额绣上“幸福儿童”或“少年海军”等字样;摩登少女戴五颜六色的太阳帽;成年人除了麦秆帽外,还时兴白布帽。冬日,干歇职工仍以工人帽、干部帽为主。老妇戴的是黑色绒布制的或毛绒编织的的实用帽子,往日的头箍、过髻市电头市)甚为罕见了。

鞋袜;民国期间农村人多穿自制布鞋,少数人穿橡胶鞋(惯称操鞋),也有穿皮鞋;野外活动(推车、挑担)的城乡居民还穿草鞋、胶底缚耳鞋;女的多穿圆头绣花布鞋。刚年代初,男人夏天兴穿厚底胶鞋(时称“海陆空”鞋),冬天多穿解放鞋(胶布鞋)。70年代中期起,鞋的品种增多,有布鞋、皮鞋、橡胶鞋、塑料凉鞋、拖鞋、雨鞋、球鞋等,高跟鞋也在部分女人中兴起。70年代前,穿袜只见于干部、工人、学生;农民除节日或作客外,平时少穿袜。80年代,城乡男女穿袜多起来,有的青年女子一年四季袜不离足,袜的种类有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60年代前,农村农民多穿木屐,有拖屐、三耳屐、棕衣屐等,廉城、安铺女子喜欢穿油漆花展。70年代后,城乡男女穿木屐逐渐减少,现已属罕见了。

发型:清末民初,有的男人还蓄发留辫,继而是光头、英装、花旗装、陆军装、高短脚西装。少数女子剪短发,多数打一条辫子,出嫁后梳发髻,有的还织网罩住。建国后,男人发型多为西装、劳动装,女子剪短发或打两条辫子。“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男以陆军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小角色(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