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睿智的武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编写出了 “大庄不大,小村不小;游凤无凤,河道无河;南仁不在南;北营不在北。”等一系列地名民谣。这些特色各异,趣味悠长的地名文化,给这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武功不在武功,普集不在普集”这一地理民谣,令人朴朔迷离,眷恋向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得使人想对其探个究竟。
大跃进时期,武功县人委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认为老县城虽具有千年的辉煌历史,但因喀稷两山相夹,交通不畅,发展受阻。经报请陕西省人委同意后,于1961年将武功县党政机关从武功镇迁到今普集镇。人们用 “武功不在武功,普集不在普集。”这一民谣来叙说家乡的变迁和特点,让外界更多的人了解武功。除此之外,人们还用不同的称谓,来区分新老县城。把去武功镇称为上县去,把去普集镇称为上站去。当时,杨陵因建有武功车站,武功农校,武功水校和武功农业科研中心而出名。普集镇则是武功县城的所在地,武功镇又是千年县城,闻名遐迩。使得好些来此上学的外地学生和外来出差人员在武功走了不少弯路。一些学生本来在杨陵下车,却错下到普集;一些人为买到普集烧鸡,竟然冤枉地从杨陵到武功镇,再到普集镇,搞了个三地一日游后,最终才买到了堪称一绝的普集烧鸡。现在,尽管杨陵从武功的行政版图上分离了出去,但是,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至今被两地的人们所传承着。
而普集镇的前身则是普集街,两地因陇海铁路的诞生,才成了一对孪生兄弟。普集街在普集镇东南五公里处,这里是普集镇原址,因普集渭河渡口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才闻名于世。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八月十四日,闯王李自成率军出山沿渭河东进,在普集渡口上岸,抢占武功县城数日,后被陕西巡抚孙传庭击败
这个渡口在前16世纪就是商朝的青龙关,史书有“粮草诸物,囤积青龙”的记述。到了随大业二年(605),此处又修普济渠,曾灌溉良田百倾。清顺治三年(1645),外省居民大量迁入,人们随河而居,以至武功下原地区至今村落密集,人口密度皆为全省之最。清顺治九年(1651),普济渡口商品贸易非常活跃,山里山外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并形成了很大规模的集市,并亲切地称此地为普济街。雍正七年 (1729),将街改镇——普济镇。乾隆十五年(1750)又更名普集镇。
民国期间,当时在gm党中央政府任参议员的武功籍人士焦易堂,联系武功籍的在gm党中央任要职的王茂德、郭仰汾等人多方奔走周旋,四处筹措资金,终于使陇海铁路修筑工程艰难启动,铁路才从咸阳修至武功。并在武功境内建有东西两个火车站,一个就是建在杨陵的武功车站,一个就是今天的普集镇车站。当时,两个车站的铁路两边都临时住有修铁路的民工和修建渭惠渠的民工。普集镇的好些商家为了多赚钱,纷纷从十里之外迁往人多且有发展前景的火车站,使原本只有一里多长的普集镇街道冷清了下来,而火车站集市规模初具雏形。车站建成后,gm党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将东火车站命名为普集镇车站,将西火车站命名为武功车站,并亲笔题写了站名。从此,普集镇和普集街各叫各的名,成为一字之差的两个地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