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竹马戏历史悠久,传统气息浓郁。至今仍保留成熟戏曲以前歌舞小戏的早期形式,剧目、表演、唱腔、音乐都有着古老艺术特点。是根植于民间沃土、传统深厚的戏种。具有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为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马戏,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明、清。它发源于福建漳州一带,流行于闽南、粤东以及台湾等地。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随漳州一带大批移民流传到陆丰碣石镇。据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林力中说,竹马戏传到他这一辈已有22代,传到老艺人黄瑞的孙辈已有24代。竹马戏流入陆丰后,经吸收碣石当地民间艺术和根据当地民俗风情进行不断变革,遂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碣石竹马戏,并延续至今。
碣石竹马戏的化装、服饰,以及击乐牌子等均与白字戏有着共同点。早期竹马戏的剧目以弄仔戏为主,表演时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也有二丑二旦的表演。
明末清初,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竹马戏也演大戏,角色行当增至七个,即生、旦、净、丑、末、贴、外,时称为七脚戏。竹马戏《跑四美》,又称《打四喜》,这是竹马戏在农村演出时,为庆贺丰收,祈求明年有个好“年冬”的一种独有表演形式,亦称“乞冬”。早期竹马戏尚在“落地扫”阶段,表演时只在地上铺上一条草席,由四个旦角出场,左手扭住马头,在胸前把衣服扭成一个马头形状表示骑马,右手拿一竹竿,后改为马鞭。每个演员均由左内侧出场,一个小跳步,挥舞马鞭“走四门”即四台角,后在台中亮相,分别唱春、夏、秋、冬各四句台词,由右内侧下场。最后四个演员一齐出场,走“双出水”队式,合唱一段台词后下场。
碣石竹马戏是在藤扎的架上披上多种颜色搭配合理的布,并用画笔勾勒出马的神态。表演者则套进马的中间,形态犹如骑在马上。以八骑为一队,每队配上八个马军,手执军旗,叫“八军八骑”。一开始伴着吹打乐曲登场。随着马军“勇!勇!勇!”的呼喝声,马队进退整齐划一。行进中不断变换队形,做着迅跑、慢行、上坡、下城等动作。其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之间。因竹马下身为画上马腿的垂幅所遮盖,故表演者的腿脚只按规定动作走动便可,而身手、眉眼则是竹马戏表演的重点。在表演形式上则保持“地下台”的特点:一出台先走“大圆场”,然后再依次变换造型等。表演中,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式:旦角手前置,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3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与梨园戏举天的表演有所差别。早期旦角演出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在脚尖穿上木蹄,走动起来,袅袅娜娜,近似京剧的跷功,为民间小戏所少见。丑角的基本身段有曲腿、摇肩、雀跃;表演程式有跳步、双手指地和一手指身边、一手指肚边、舒扇在肩边等。表演粗犷活泼,一句道白就有一个动作,一种表情。
碣石竹马戏表演更重要是讲究步法。慢进时用踏步,过小道时用摇步,急驰时用紧步,停马观察时用磨步。此外,骑者还须与随行的“马夫”配合默契。马夫则表演牵马、洗马,上山、下山,涉河、饮水等动作,并穿插马踢人、马绊倒、马失前蹄、马陷泥中等妙趣横生的表演。
碣石竹马戏在陆丰极受群众欢迎。文革期间,受冲击曾渐趋衰落。改革开放后,又获生机。每逢过年过节碣石一些村、社区都要组织游街串村,或应邀参加文艺会演,或在一些庙会上演出,几百年来一仍旧例。
碣石竹马戏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且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传统气息浓郁,别具风格;竹马戏演员能把竹马骑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胜似活马,令人叹为观止;竹马戏是陆丰碣石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它的演出与当地的民俗和宗教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具有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我的个人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 http://wm23.cn/wrh0302
我的个人博客主页是 http://blog.sina.com.cn/u/5282874393
我的个人梧桐子主页是 http://www.wutongzi.com/uc/38324513.html
我的个人微信主页是 RJ201403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