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宜于农耕,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据考古研究,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7处,从段家遗址灰层中发现有谷粒的朽灰,说明远在6000多年前就居住着先民,从事渔猎和简单的生产。 远在原始社会的末期(约前23~前21世纪)本县西邻——武功,居住着邰氏部族,氏族女儿——姜嫄之子名弃,研究种植树木,麦、黍、菽、麻等庄稼,并教族人农耕。帝尧举其为农师。任命为农官——后稷。封其地为邰国,赐姓姬。后稷在武功的漆水河边(紧靠兴平)“教民稼穑”,首先使兴平的先民得其教益。并推动了关中一带的农业生产。加速了中国社会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部落的过渡。弃弟台玺,子叔均继承弃业。播种百谷,并发明使用牛耕。前12世纪,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周太王),由于北方j严狁扰豳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岐山下的周原,定国号为周,引水灌田,发展农桑,养蚕织绸,向东发展到兴平一带。古亶公父死后,少子季历继位,向东发展,把都城设在程邑(今咸阳东北),本县及咸阳一带均为周辖。季历死后,姬昌(文王)继位,他更重视农桑,通商贾。本境不仅种植麦、黍、菽、麻等旱地作物,而且开始种植水稻,发展锻、冶、制造金属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辨土、施肥、用水、选择日照等方面产生了畎亩的措施和沟洫制度。土地轮休,多种经济作物混种,收获量颇高。从庄头老官咀发现的汉代大型窖藏,出土农具则有耒、(耕)、耨(锄)、銍(割)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牛耕、灌溉、施肥、深翻等农业技术的采用,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本县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农具可以佐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