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在咸阳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大刀阔斧地变革奴隶制生产关系,实行奖励耕战,鼓励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由于秦国执行了“耕战”政策,使社会经济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杰二十万户于咸阳”,当时的咸阳地域辖领关中,首先邻近的是兴平。 西汉时期(前134~前129)关中西部修建成国渠。从今眉县引渭水,穿过漆水到兴平,入蒙笼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田地。汉武帝曾邀集全国能工巧匠,设计新式农具三十多种,推广后提高工效好几倍。当时农业生产已用犁、铧、锄、镢、镰、铲。铁器已广泛使用。汉武帝建元二年(139)开始在本县建茂陵,发天下十万人,修建五十三年,为了保护陵墓,又把功臣、贵戚、富豪迁到陵区居住,设县邑,当时茂陵有61087户,277277人,且都是乘高车大马的富人,说明当时本县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变法改制引起经济混乱,加上天灾连年,社会动荡,战争蜂起,关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史书载:“死者数十万人,长安为虚,城中无行人”。东汉末年,董卓旧部李榷、郭汜、樊稠互相攻杀,放兵掳掠,加上饥馑,本县居民大量死亡,逃散。魏、晋时期200多年,社会稍有安定,魏青龙三年(223)司马懿主持扩建成国渠,将汉成国渠向西延至宝鸡,向东延至咸阳。可灌田3000余顷。魏青龙五年(235)博士马钧(兴平人)发明翻斗水车,提水灌田,使关中经济复苏,农业发展。晋末,八王之乱,关中深受祸害,永嘉以后,开始了十六国混战局面,关中是交兵的主要战场,公元313年刘曜入长安,进攻始平,“掳关中八万男女百姓退回平阳”,关中人口大量逃散,始平(兴平)人多逃往汉中、襄阳一带。当晋愍帝进入长安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有车四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