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隋、唐、宋时期 隋朝建立,结束了南北方分割的局面,社会慢慢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唐朝对关中农业很重视,经过贞观之治,对秦、汉以来新开发的成国渠等疏浚开通,扩大灌溉面积。太和二年(828),令京兆府造水车,发给郑、白渠百姓灌溉渠旁高仰田唐以长安为都,发展对外贸易,陕西兴桑养蚕,盛产丝织品,京兆府还产绫、絁、绸等。兴平就有两条通往西域的道路,沿路商贾络驿不绝,兴平经济也因之得以繁荣。当时人口猛增,到唐中期出现开元盛世,本县当时经济繁荣,沿渭河建起许多佛寺。安史之乱后,由于兵灾、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又向人民苛征暴敛,人民死难逃亡。迨后潘镇割据,出现了五代十国。北宋统一全国后,局势又趋稳定,经济又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宋重视农业,重视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关中各渠道“灌田甚广,民间颇称利便”,到宋徽宗时,水利灌溉超过唐最高额,粮食连年丰收,民户普遍设置水磨来加工粮食。商品经济也有很大发展。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 宋末,经金、西夏统治,战乱不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蒙古族初到陕西,关中“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经元惨淡经营到元末至正三年(1343),关中小麦“盛产天下”。元代初期,棉花开始引进关中,但人口很少,皇庆元年(1312)本县只有1036户,10438人。元末,战争蜂起,百姓死亡很多,有的逃亡隐藏深山。明朝建立后,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局,从山西大量移民于关中,洪武二、九、二十二、二十七年先后有大量农民移入本县,开荒种田。(今兴平许多大村老户,考其家谱,皆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来)。到明朝中期,嘉靖、隆庆年间,兴平有1870户,20009人。人口增加,荒田得以垦殖,使经济逐渐复苏。在种粮食的同时普遍种植棉花。到永乐十年(1412)本县已大量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棉花、棉布通过官方和私商大批销往外地。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