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东府渭南民俗风情集锦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秧歌主要流行在渭南、华县和韩城,称渭华秧歌和韩城秧歌。起源于汉代的"傩舞",宋代称为"村田乐"、"秧歌秧歌,插秧之歌"。秧歌曲调是在农民秧田的对唱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开始无伴奏乐器,后来加上了锣鼓等击乐,曲目有150个,内容有反映生产劳动的,有描写民俗乡情的,有歌唱历史人物的,有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本世纪初,秧歌盛行,每到春节"三阳开泰"之时,秧歌艺人云集,搭台演唱,通宵达旦,数日不歇,就是战乱年月,也未间断,如今,秧歌已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了独立的剧种。

    皮影又叫灯影,在灯下以兽皮刻制的影人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远源流长,闻名中外,千百年来盛行不衰,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陕西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皮影制作的精美是一个重要原因,陕西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

    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有民谣"教学看病,编笼打席扎搂瓮"。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曾有人遇喜一次演出七台"对台戏"。戏班随叫随到,且备有数十本传统剧目的"戏褶子",供群众随意挑选,俗称"点戏"。本戏演完必加演几段折子戏,群众素有一本三折之要求,名曰"落场戏"。

    渭南焰火制作历史悠久,种类很多,在致可分为杆火(又称程子、架子花、属于地空焰火)、地火(又名地摊子,也叫盘子火,属于高空焰火),礼花、花筒、梨花等。市内蒲城、韩城、合阳的焰火各具特色,而尢以蒲城焰火最具代表性。蒲城焰火诞生于唐(奉先县旗仕坊),兴盛于明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推出产品七大类,一百四十多个花色,焰火造型达到九十六杆,有放大型全杆焰火之技艺,号称"中国一绝"。被誉为中国的一颗明珠棗焰火之乡。

    渭南市的社火是历代劳动人民驱傩、猎祭、祈雨、迎春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从形式到内容仍能表现出其衍化的历史进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现。其形式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说唱、杂技、戏曲、武术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征。 其命题,迷面、联语、剧目,内容新颖而清奇,戏文典雅而育人。联语妙珠,迷底诙谐,耐人寻味,观者赞不绝口,并达到鼓舞人心的社会效果。大荔县石槽村、马坊渡一带,春节期间举办酬神社火。届时,人们用已被宰杀的猪头、羊头、血肠、血肚装扮成各种故事来祭祖祀神、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渭南民间社火不断补充新的形式和内容,为城乡人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增添了无穷乐趣。

    潼关先正月里举办灯会。十四日晚,摆酒果祭献各神。十五日上元节,则主要街道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放烟火,打秋千戏耍。民众各立社会,宰猪羊,设香烛,张鼓乐,或庙或家以娱神。用面做成"面不托"为灯盏,注油燃灯,至十六日早作羹食之,将灯收起。十六日夜,妇女结队出游,为止"走百病"。

沫琪(2014-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